暑期“三下乡”丨他们引导孩子们在“学、玩、研”中传承闽南文化

撰稿:敬贤学堂“古韵童行”志愿服务队 王牧溪  摄影:敬贤学堂“古韵童行”志愿服务队 周妍 李昱  
2025-08-29

  7月12日至13日,敬贤学堂“古韵童行”志愿服务队与新阳街道新垵村村民委员会联合,在厦门市新垵村共同主办了“童声传古韵,稚笔绘振兴”主题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依托新垵村“中西合璧古建+革命老区”的特色资源,通过趣味课程与沉浸式实践,引导当地孩子在“学、玩、研”中传承闽南文化,探索古厝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活动以“文化认知-实践体验-创意输出-乡村赋能”为主线,设计了四大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旨在为孩子们构建起完整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体系。

四大核心课程助力孩子们探索闽南文化 

队员何婉萱向孩子们普及古厝知识

  7月12日,在古厝建筑美学启蒙课程中,实践队员以动画《古厝的秘密》和“臭头皇后”传说导入,借助红砖古厝模型、建筑解构PPT,向孩子们生动解析“燕尾脊”“出砖入石”等技艺的文化寓意。在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辨析祖祠与民居功能,从“南洋钱,唐山福”谚语感悟闽南人重祖敬宗的精神内核。这一环节旨在揭开古厝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其建筑之美与历史厚重,理解其作为文化载体的核心价值。

队员邹馨冉带领队员们开展活动

  在古厝守护实践挑战中,孩子们化身“特工小队”,参加知识问答、五祖拳学习、气球运输挑战及古厝创意合影等活动,在游戏中理解古厝保护的六大要素——历史、建筑、文化、社区、生态、科技。队员们将抽象的保护理念具象化为趣味任务,让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深刻体会到守护文化遗产是涉及多维度、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小朋友们化身采访员采访当地居民

  7月13日,“小小采访员训练营”教会孩子们开放式提问技巧与倾听礼仪。随后,孩子们分组采访红砖厝守护者、番仔楼文化专干与老党员,通过速写本、语音记录革命故事与维修困境,完成《采访手账》。孩子们被赋予“历史记录者”的角色,掌握口述历史的基本方法后,倾听长辈的亲身经历与守护故事。

小朋友们绘制柠檬茶杯子纹样

  “创意手工课堂”将传统纹样融入生活美学:孩子们绘制“八吉纹”柠檬茶杯、压模燕尾脊饼干、搭建棉花糖古厝模型,还在烘焙间隙对比“红砖烧制与饼干烘焙”的工艺共通性。该课程的核心在于“活化”,引导孩子们跳出单纯的保护视角,思考如何将古厝的文化符号和美学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乡土认同的种子悄然萌发

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合影

  活动满意度调查结果令人欣喜,众多家长表达了强烈的共鸣与后续参与的愿望。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兴致勃勃地讲解燕尾脊的寓意,展示绘有传统纹样的茶杯,甚至主动要求再去新垵村看看那些“会说话”的红砖厝。家长林女士感慨:“以前孩子对老房子没什么概念,现在居然能讲出‘臭头皇后’的故事,还说要保护好它们。这种文化认同感的萌芽,比书本知识更珍贵。”

  新垵村网格员邱雅静全程跟进活动,对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村民欣慰的笑容,是活动价值的最好证明。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启蒙,更是在下一代心中播下了守护乡土、热爱传统的种子。”她代表新垵村向志愿服务队发出热情邀约:“新垵村永远是你们的实践课堂!希望明年暑期,我们再续这场文化之约,让‘三下乡’的火种持续燎原!”她同时透露,村委会正考虑将活动成果,如孩子们的采访手账、创意作品,融入村史馆展示,并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小小文化传承人”机制,定期组织“古厝小卫士”回访活动、开发线上互动课程等,让这些文化连接持续生长。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