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丨探寻东山发展密码,嘉庚学子锚定三个颜色

撰稿:“马研先锋”实践队 吴湘婷 邵毅诚 陈霖杰  摄影:“马研先锋”实践队 方若萱 杨怡杰 童冰铃  
2025-08-12

  踔厉奋发新时代,山海守望看东山。7月19日至21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马研先锋”实践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以“红色文化铸魂、金色产业赋能、蓝色生态筑基”为脉络,开展“山海守望·三色协同”青春思政实践。队员们通过前期理论研学锚定调研方向,再以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解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东山方案”。

  实践队首站驻足谷文昌纪念馆,泛黄的影像里,上世纪50年代的东山是“风沙过处,寸草不生”的荒漠。谷文昌带着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出木麻黄种植技术,终让万亩荒漠变绿洲。队员们在“治沙书记”塑像前深深鞠躬,读懂了“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内核——这正是东山发展最深厚的精神根系。

  在关帝文化产业园,优秀传统文化信仰与现代文旅碰撞出独特火花。这里保留着关帝庙的历史风貌,“忠义仁勇”的关帝文化与谷文昌精神中的奋斗底色相互呼应,成为吸引游客、凝聚乡贤的文化磁场。队员们看到,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让东山的精神根基愈发深厚,并源源不断为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岱南村的芦笋田郁郁葱葱。据村党委书记林勇发介绍,村里通过“合作社+科技”模式,与科研机构合作改良品种、优化种植技术,让芦笋亩产提升30%,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小芦笋”长成“大产业”,正是东山农业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

  沿途至澳角村兴海大道两岸,左岸渔港渔船林立,渔民通过电商将“东山海鲜”销往全国,右岸沙滩椰林摇曳,展现出“养海护海”与“靠海吃海”的协同共生,东山人用实践诠释了“金色经济”的多元价值。

  当“东山鲍”成为年产值超十亿元的黄金产业,背后是科技改写传统养殖的故事。山南一水鲍鱼场的恒温循环水系统让鲍鱼住进“空调房”。而逸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实验室里,30℃恒温池为石斑鱼幼苗提供“定制化呵护”。东山的养殖业,从“靠经验”到“凭数据”,重塑产业形态,彰显现代农业变革生机。

  队员们沿着金色经济带调研发现,渔业的崛起并非偶然。科技赋能让养殖环节更稳定、加工环节更高效、销售渠道更畅通,原本依赖自然馈赠的传统产业,蜕变为兼具规模与质量的现代产业集群,“金色动能”成为东山经济跃升的核心支撑。

  东山的发展智慧,还藏在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守护与利用中。在东山海洋与渔业局,网格化监管系统实时追踪每艘渔船的作业轨迹,让“有序用海”有了精准坐标。在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里,浮标与潜标织就“空—天—海”监测网,让“科技护海”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更折射出东山“生态优先”的发展定力。

  此次东山之行,队员们读懂了三个发展密码:红色文化提供的精神力量,让发展有了不变的初心;金色经济的科技赋能,印证了创新驱动的力量;蓝色生态的科学利用,彰显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