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我校进入教研活动周。
当天,我校2024—2025学年教师大会在主楼群3号楼大报告厅举行。校领导班子,各教学单位、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全体教师参加了大会。
大会以“提质扩容 加快发展”为主题。上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夏靖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任郑斌、音乐系执行主任廖瑞洁、管理学院院长彭丽芳、法学院院长王思杰、建筑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冠群、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聚焦所在教学单位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进行了扎实的现状梳理和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考。
下午,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李倩、管理学院工商与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朱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教研室主任李宝宏、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主任陈东兴、设计与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设计教研室主任崔文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教研室主任王鸿辉等6位教师代表,分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展现了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
“内容充实、思考深刻、令人受益匪浅。”在总结讲话中,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军对本次会议给予了肯定,并对13位教师的精彩报告和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聚焦“提质扩容、加快发展”,就是要基于学校22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坚实基础,顺应时势,抓住机遇,坚定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方向;为学校行稳致远提出下一步的具体举措。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当前的基本任务。”结合会议内容,李军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二是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三是抓好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四是提升科研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生活发展需求;五是优化办学条件,提供有力保障,满足学生人数增长需求。他指出,在高等教育深刻调整、加速变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锚定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质扩容,不断加快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教学单位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
主
题
赛学研创显特色 产教融合育英才
汇报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夏靖波
夏靖波从背景趋势、现状分析、优化融合、赋能提效、挖潜共享等五个方面梳理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他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将有序推进专业设置调整,进一步推进存量专业迭代优化,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专业数字化升级,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夏靖波表示,加快推动“AI+课程”的建设、着重解决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教育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问题、向全校其他院系开放“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基础”“普通物理”课程等都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在积极构想及筹划的工作。
主
题
守正创新担使命 立德树人谱新篇
汇报人: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现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任郑斌
郑斌在工作汇报中提出思政课建设的中短期规划与设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课程与教学体系,构建“必修+选修+实践”课程矩阵;二是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加快打造特色优质课程;三是实现内涵式发展,以思政课建设为骨、教学创新为脉、社会服务为翼,尽快形成“教学立院、科研强院、实践兴院、文化塑院”的发展格局,助力学校跨越发展。郑斌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主
题
精艺笃行拓新境 产教融合育未来
汇报人:音乐系执行主任廖瑞洁
廖瑞洁分享了音乐系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扩大交流、稳固就业、广泛宣传以及发展思考等内容。以创新课程为例,音乐系通过三个举措来推动,即探索大班授课模式、新增音乐科技拓展、建设公共艺术课程,以期培养除传统表演之外,又具备影视配乐、AI音乐、舞台技术、数字音乐等多方位素养的优质人才。她表示,音乐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紧密对接产业前沿、注重跨界融合、强化实践创新、激发学生潜能的培养体系,使其成为具有专业高度,又有社会温度的人才摇篮。
主
题
管理+AI 打造新时代创新管理人才
汇报人:管理学院院长彭丽芳
彭丽芳着重探讨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具体运用。她表示,基于OBE理念,管理学院将以“技术赋能、交叉融合”为双核,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商科深度融合,构建“管理+技术+产业”三维一体的学科生态体系。其中,在创新项目制教学模式方面,主要有三条思路:一是搭建跨专业实践平台,破除专业壁垒;二是加强双创教育,开拓第二、第三课堂,实现“专创融合、以赛促学”目标;三是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以“AI+”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主
题
凝心聚力,展望未来
汇报人:法学院院长王思杰
王思杰全面梳理了该学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近年来,法学院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学生规模扩大,师资力量增强,组织架构完善。在人才培养方面,该学院以专业实践为导向,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课上与课下衔接,校内与校外联动”模式;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推进,成果丰硕,近几年来主持纵向项目52项、横向项目30项。谈到未来发展思路,王思杰提出五个发展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扩充师资队伍、加强课程建设、加强科研促进、加强交流合作。
主
题
低谷砺剑·破茧春山——建筑学院的坚守与革新
汇报人:建筑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冠群
李冠群汇报了近些年建筑学院的坚守与革新。尽管受到许多挑战,但建筑学院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她表示,未来,建筑学院将从三方面实现“破茧”发展:一是教学内核升级,系统性推动AI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数智素养;二是就业生态扩容,突破行业边界,拓展学生就业面;三是资源网络升维,积极构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紧密协作网络,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项目流程、学业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主
题
以师资为基 以实践为桥 以AI为翼 促进新时代新文科新发展
汇报人: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
苏新春在汇报中,全面梳理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规划,为该学院新文科建设明确路径方向。该学院强化教研团队建设,各专业师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突破;重视实践教学,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AI为翼,进行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他指出,课程改革中AI赋能成效突出,是新文科建设核心抓手。该学院大力开展AI课程建设,拥有“AI+”课程20门。苏新春表示,未来该学院将持续以师资、实践、AI为支撑,探索新文科路径,推动教学科研服务新突破。
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主
题
依托“强基”,审计生辉
主讲人: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李倩
如何让课程依托“强基”熠熠生辉?作为《审计》课程组负责人,李倩系统介绍了这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路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借力校企合作;融入课程思政……她表示,依托会计与金融学院近年来对教师培养的支持、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等支撑,课程组得以厚积薄发,形成“审计生态”课程体系。最后,李倩引用两位毕业生的评价与教师们共勉:“课程建设得如何,需要时间去进行印证,学子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评价。”
主
题
管理学原理(A)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主讲人:管理学院工商与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朱泳
作为我校首批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管理学原理》课程组历经五年探索,形成“四驱融合”育人模式,将课程思政、双创教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体系。朱泳以该课程为例,提出一流课程建设思考的核心议题,并分享了团队的课程改革及成效:实现课程建设与教研项目良性循环;自编教材《新时代管理学》;整合利用实习实践、双创、劳动教育平台和第二课堂推进课程实践平台建设;融入课程思政与“AI+”等。朱泳认为“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情感的激励者,应去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让学子找到学习的动力。”
主
题
建筑学院“嘉乡行动”育人实践与联动探索
主讲人: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教研室主任李宝宏
“实践,是与时代的对话桥梁。”李宝宏以“嘉乡行动”项目的育人成果为例,展示了建筑学院的实践育人体系。该项目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于2025年2月启动,组织学生赴漳浦县整美村开展实践教学。该项目的资源普查报告被县政府、文旅部门采纳入基础资料库;渔村风光长卷成为村庄招商宣传素材;开发出旅游地图、明信片等文化产品;实践成果还走进了小学课堂。李宝宏认为,通过真实场景实践,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以此探索出建筑类人才赋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主
题
AI背景下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主讲人: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主任陈东兴
面对AI对营销传播行业全链路的颠覆性变革,陈东兴分享了新时代背景下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与实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数据思维、AI技术和品牌策略;重构课程体系,建立“数据洞察-AI生成-智能投放”教学闭环;构建“AI工具实操-模拟场景实践-企业项目实战”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产学融合搭建实战平台,建设10万+AI广告案例库;积极推动建设跨学科协同,深化“AI+广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陈东兴认为,AI时代下,应该增加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助力其发挥个体的创新价值。
主
题
AI时代的教学挑战与创新实践
主讲人:设计与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设计教研室主任崔文铮
崔文铮以其自主研发的“跨学科金币评价系统”为例,分享了如何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该系统历经八年迭代,已应用于VR实验室的跨院系课程中。这种基于游戏化与去中心化理念的团队合作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互发金币量化成员贡献,去中心化评分取代教师主观评价,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在AI时代,教学管理的核心是让隐性协作显性化,激发深层学习动机。”崔文铮表示,接下来将优化该系统的体验,为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提供数据化管理范式。
主
题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环境领域课程改革探索
主讲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教研室主任王鸿辉
“AI+教育”是什么、从何入手、“AI+”环境怎么融入?王鸿辉从这三个问题切入,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生态环境领域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泵与泵站》《普通生态学》《工程测量及实习》等课程为例,他介绍了该学院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探索。他还介绍了师生在“人工智能+”环境类科创(第二课堂)中取得的硕果,其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励30多项。王鸿辉深有感触地说:“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代发展方向保持同向同行,正确拥抱人工智能。”
[编辑:甘丽红 陈巧恩 樊雨昕]
[校对:王小磊]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