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镜头,聚焦一群坚守者;一帧影像,定格一个时代的温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0届校友邢新彦用作品《守港人》,让更多人看见手机影像里的无限可能与藏在日常中的时代重量。
11月14日,2025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专项暨第六届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系列表彰活动在厦门举行。邢新彦导演制作的文艺手机电影《守港人》获评荣誉作品。
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自2019年启动,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个人与团体征集手机电影作品,旨在鼓励以手机为工具进行电影创作,是青年导演们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今年已经是该计划的第六年,累计培养了超过1200位青年创作者。第六届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共收到有效投稿6539部,创历届投稿数的最高记录,最终仅有63部作品入围本届荣誉作品。
登上颁奖台:用镜头凝固时代的告别

《守港人》聚焦港口留守者,通过交织记录港口曾经的影像与现在的生活状况,构建起与过去沟通的桥梁。邢新彦道出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我想为港口留下一份影像档案,也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寻找出口。”作为在南通港长大的孩子,他亲眼见证了这座被誉为“扬子江之窗”的港口从繁华到萧条的变迁。这份独特的生命体验,让他将镜头对准了港口留守者——那些与码头共生共息的老人,以及他们身上承载的时代印记。
在《守港人》的拍摄过程中,邢新彦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选择了两位没有表演经历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担任影片主演。“我们追求的不是‘表演’,而是‘存在’。”邢新彦透露,为了能够准确表达影片“历史记忆在主人公那里获得了永恒”的主题,他和所带领的学生团队通过长期的社区走访才确定这两位特别的主演。
对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两位老人而言,港口始终凝固在繁华的过去。拍摄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创作团队精心准备了上世纪80年代的港口旧影像,播放给两位主演老人观看。画面无声地在屏幕上流淌,当看到客轮启航时,老人突然清晰而准确地哼唱出那时轮船启航的汽笛声。然而,下一秒,老人又陷入了沉默,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幻梦。这让邢新彦更加坚定拍摄的想法,要让自己拍摄的影片成为开启旧时代回忆的一把钥匙。
这次荣获金鸡奖,对于邢新彦来说意义重大。他表示,在追求宏大叙事的时代浪潮中,它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印证:向内探索的创作路径,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另外,这也是对“手机电影”这一媒介的肯定,告诉创作者们真正决定作品成色的,并非拍摄设备的优劣,而是作品所蕴含的内核。
如今,《守港人》的光影之旅仍在继续,近期还入围了澳门国际电影节。与此同时,邢新彦带领的创作团队已经启动新项目的调研。他们延续对“地方与人的关注”,只不过这次将视角从沿海港口转向了内陆乡村,探讨另一种形式的守望与变迁。
从“嘉园”出发:感谢母校给予追梦的底气

邢新彦的电影追梦之旅,早在“嘉园”求学时便已悄然启程。2008年,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的他,便踏上了创作的征程。从在校期间凭《回归》《小脚印》入围第十六、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到2019年摘得第24届喀拉拉邦国际电影节“金杜鹃”大奖,再到今年凭借《守港人》登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舞台,每一次获奖,都见证着他在电影创作领域的不断深耕与成长。邢新彦说:“这是嘉庚人逐梦的印记,也是母校给予我精神力量的延续,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邢新彦拍摄的所有作品,均由他独立编剧。他说,这份扎实的编剧能力,离不开在嘉庚学院求学时的深厚积累。“许多创作时的精神养分,都是在‘嘉’养成的。大学四年的学习为我提供了作为编剧源源不断的源动力。”直至今日,邢新彦依然清晰地记得,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等师长们,在他的创作之路上给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帮助。
毕业后的十余年里,邢新彦心中始终藏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去年,他如愿以偿地回“嘉”了,并在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非遗影像化传承的讲座。在讲座中,他热情地鼓励有意向成为创作者的同学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宝典。他建议学弟学妹们:要保持创作的动力,不必过度追求拍摄设备,手机也可以进行拍摄剪辑;建立个人美学资料库,积极向外求知,电影、绘画、摄影甚至是街头对话,都可能会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学会深挖自己,用人性之美去感悟生活,不随波逐流,争做新时代敢闯敢为的嘉庚人。
“真正的创作,往往始于对身边世界最深沉的回望。”邢新彦祝愿每一位嘉庚学子既有向外探索的勇气,更有向内凝视的耐心,在追梦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