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园微故事】看!这是我在“嘉”的成长长镜头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苏妍妍  
2025-10-15

  2024年,在八月的烈日里,我满怀期待,拿着属于我的那份录取通知书,与“嘉”来了一场热烈的拥抱。

  初入“嘉园”,便觉得这方天地是“美好”的具象——宿舍楼下的保安叔叔总会和我打招呼,图书馆阿姨总会微笑着回应我……我发现,似乎“嘉”里的人都带着这样一份热情的温度。

苏妍妍拍摄的校园生活点滴

  短短一年,“嘉”给我留下太多回忆:第一次在“小巨蛋”感受到的“演唱会氛围”;班会上,同学们青涩的自我介绍与学姐们的极力破冰;军训汇演时,钻火圈的刺激;和朋友固定的每周四的校园散步……这些碎片拼凑成的“嘉”印象,早已深深留在我的脑海,让我对那句欢迎回“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校很大,其一指的是校园面积大,从北区到教学楼,要走十几分钟,其二是嘉庚先生埋下的那枚教育的种子,用光阴汗水浇灌出的能为万千学子遮风挡雨的森林。“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是“嘉园”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指引我们在“嘉”成长的精神力量。

  来到大学,我选择广播电视学作为我未来的学习方向。作为一名新手,我对这个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对比那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同学来说,我落后了非常多,恐惧和焦虑逐渐超过了期待。我曾因拍不出“高大上”的片子,偷偷在角落里哭,连着几天都没什么好心情,导师看出了我的心事,找我面谈。了解情况后,她拿出了一张看起来富有年代感的照片,画面歪歪扭扭,没什么构图,色彩也不是很鲜艳,但我却能一眼看到图片中流着汗的环卫工人。

  “为什么眼睛会自动聚焦到那里?”我心里正纳闷,老师为我解答了疑惑:“先学会看,再学会拍”。是啊,我应该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去看学校里面的天鹅学长姐们是怎么游泳的,去看食堂阿姨是如何打菜的,去看看实验室里的同学是怎么在失败中一次次挺过来的。那一刻,我想起来嘉庚精神中的“诚毅”二字——“诚”是对内容较真,“毅”是对初心坚守。

  在一部关于嘉庚先生的纪录片里,有着这么一个镜头,在战火里,嘉庚先生举着笨重的相机拍华侨募捐,机器晃得厉害,但画面却令人难忘。老师说:“校主不懂什么叫运镜,但他知道镜头要对准真相,向着人心。”

  再后来,我也曾被“拍什么”“怎么拍”难住。直到有一次跟着老师去拍摄非遗传承人,看到她在作坊里“蹲”了好几天,只为拍摄陶瓷出灶时光面闪烁的那个瞬间。我惊觉,原来,拍摄最打动人的从不是炫技的剪辑,而是镜头里的真诚。用心去拍一个好作品,才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随着科技逐渐发达,AI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但在我们“广电”学子的“武器库”里早就有了AI——在技术原理这堂课上,老师鼓励我们积极使用AI,教我们如何通过AI来制作视频、配旁白、选择音乐,生成剧本等等,甚至还可以借助AI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剪辑课,更像开了挂,AI自动识别画面里的笑脸,帮我标出最适合做转场的帧;分析数据时,它能快速统计出观众喜欢的镜头长度,让我们的片子更抓眼球……但老师也总提醒我们:“AI能拼素材,却拼不出你蹲在雨里、站在太阳底下的心情。”

  确实,上次参加比赛的时候,用AI生成的剧本几乎完美,台词流利、故事线清晰,可我们最终还是改了大部分草稿,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让一串串冷冰冰的文字跳动了起来——台词里演员的声调,声音里的哽咽,是任何算法都模拟不出的温度。

  在“嘉”里的日子像场漫长的拍摄,有过虚焦的慌张,有过防抖的坚持,也收获了拥有AI搭档的惊喜。但我知道,真正的好作品,永远始于一颗热爱的心。就像这片土地教我的:镜头可以有千万种技法,唯有初心,是最该守住的焦距。

  如今,我学会了和AI相处:让它来不断润色我写的东西,指导我自己拍摄的照片哪里构图需要加强,我做的海报可以加上什么元素进行修改;我每天用心去感受身边事:拍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路上骑着自行车的同学,参与活动时大家的笑容……这些碎片或许成不了“大作”,但就像嘉庚先生说的“点滴积累,汇成江海”,我想慢慢攒出属于我的“嘉园”故事,也希望未来在“嘉”的日子里,我可以发现更加闪闪发光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未来!

苏妍妍镜头下的美好瞬间

[编辑:樊雨昕]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陈巧恩]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