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让文化场馆“活”起来,“嘉”人有新招

撰稿:“宁博志愿史探团”实践队 胡朕恺 陈雨晴  摄影:“宁博志愿史探团”实践队 陈雨晴 胡朕恺 韩晓荧  
2025-08-05

  如何让文化场馆“活”起来?我校“宁博志愿史探团”实践队推出“剧本演绎+文创设计”模式,旨在通过青年视角搭建沉浸式场景,为其注入青春活力。

  为积累创作素材,实践队一行前往福建省档案馆,深入体验“侨批馆之驿里巷”实景解密项目。队员们化身故事中的角色,依据线索逐步推进剧情。泛黄的侨批纸张、字里行间的恳切叮咛以及跨越重洋的钱款记录等历史细节,在解密过程中逐渐清晰。这种角色扮演的形式,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侨批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既反映了老一辈侨胞海外谋生的艰辛,也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亲友情谊。

  此次沉浸式体验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侨批文化的理解,更为后续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感来源。

  在宁德市博物馆,讲解员结合馆内丰富的展品,为队员们进行了系统讲解。内容涵盖史前文物的出土背景、畲族服饰纹样寓意、闽东古代生产生活场景,以及见证历史变迁的珍贵器物。

  通过实地考察,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宁德的独特魅力——兼具山海地域的豪迈与畲族文化的细腻,系统感知了宁德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极具特色的畲族银饰、织带,以及承载着闽东历史的文物,为实践队提供了宝贵素材。这些资源将有效充实后续将打造的 “沉浸式剧本演绎+文创设计”博物馆创新引流模式的内容库。

  “没想到档案馆这么‘潮’!”实践队队员胡朕恺在体验“侨批馆之驿里巷”实景解密项目时表示,这种互动解密的形式让参与者如同打开“通往过去的窗户”,能直观了解侨批局的运作及侨胞通过侨批传递思念与钱款的历史细节,比单纯看展更有趣、更有效。这种新颖、互动性强的模式为实践队激活文化场所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参观完宁德市博物馆,实践队队员王子铭表示:“该馆展陈独具匠心,展品文化内涵深厚。”他说,无论是工艺精湛、纹样生动的畲族银饰,还是记录闽东历史的器物,都直观呈现了地方文化底蕴,可为团队剧本创作提供灵感与情节机制。此外,畲族织带配色、温麻船屯模型等独特文化元素,也为“剧本演绎+文创设计”等创新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内容支撑。

  此次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场所的历史与特色,更坚定了大家以创新形式激活文化资源的信念。接下来,实践队将把此次收获与构想融入后续活动,围绕宁德市博物馆打造一套“沉浸式剧本演绎+文创设计”方案。通过年轻化、场景化的呈现,吸引更多人走进宁德市博物馆,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历史故事背后的深层文化魅力。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