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班!实践教学周法学院学子在华东政法大学等校开启“芳华之旅”

撰稿:法学院 谢妤 潘圣昱 郑心怡  摄影:法学院 王煜坤 郑翔中  
2025-07-10

  7月7日,法学院实践教学周“芳华之旅”研学项目开班仪式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辉贤厅举行。法学院院长王思杰、教师方芳带领40名法学专业学子参加。

  “芳华之旅”研学项目由法学院联合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包含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律所参访和实践调研等内容。项目旨在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上海法治高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法学理论与实务的综合运用能力。

“芳华之旅”研学项目开班仪式举行

  开班仪式上,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于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历史与发展脉络。

  王思杰院长致感谢词。他曾在华东政法大学求学六年,对学校心怀感恩与厚爱。他希望将这份校际情谊进一步薪火相传于嘉庚学子,并勉励同学们珍惜此次宝贵学习机会,积极投身各项活动。

  黄骏庚与高一宁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五个实践调研的主题。主题涉及近代上海法律文化和历史变迁的各个方面。这五个主题将交由参与研学项目的五个实践小分队成员分别展开调研。

  在互赠校礼环节,王思杰代表法学院,向华东政法大学赠送了学校纪念品漆雕摆盘与建盏。他表示,这份礼物象征着两校法学教育理念的“融合”与“传承”,期待未来双方的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法治人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姚明斌教授、涉外法治研究院教师高一宁、黄骏庚、周小凡等专家学者到场参加。

姚明斌教授带来首场学术讲座

  开班仪式结束之后,“芳华之旅”研学项目的首场学术讲座举行。姚明斌教授带来了以“民法案例分析与请求权基础方法”为主题的讲座。姚明斌教授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合同法、物权法、民法方法论等。

  围绕“民法案例分析与请求权基础方法”主题,姚明斌教授从请求权与给付之诉、请求权基础两个方面,系统讲解了民法请求权基础的相关内容。他以真实案件为切入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请求权基础方法的重要性。他强调:“同学们务必要掌握案例分析的结构与逻辑思路,这样面对具体案件时方能避免无所适从。”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对于刚接触请求权基础理论的学生,容易陷入哪些认知误区及如何规避”这一问题,姚明斌教授结合民法学习经验,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学会针对所学知识列举恰当的例子;二是通过“教学相长”学习法,学会讲给别人听;三是善用多元网络教学资源,从各类风格的教师授课中获取不同的知识。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法学院2023级学子郑翔中表示:“讲座为我们的民法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未来我们将积极践行所学方法,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听讲座、参观文献展,探寻法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7月9日上午,王思杰和方芳带领学生前往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开展研学活动。

  同学们参观了明珠楼,领略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的风貌。在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黄紫红的陪同下,大家移步明珠阁展厅,近距离观摩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家珍贵著作,并参观了福莲阅览室、职工书屋等场所。

  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功勋教授、涉外法治研究院首席专家、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教授带来了本次研学活动的第二场专题学术讲座,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凭借深厚学养,何勤华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与影响,分享了该领域最新理论与研究成果。他特别指出,传承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历次变革与启示”“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何勤华教授请教。何勤华教授逐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大家深化理解、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当天下午,同学们还参观了由上海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联盟主办、何勤华教授与于明教授等华东政法大学学者参与筹备的“风自海上起——近代法律人与中外文明互鉴”专题文献展。该展览通过近百件名家手迹、书籍、老照片等珍贵实物,还原法治百年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时刻。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