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5日,以“行见八闽——文化赋能,文旅兴乡”为主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湄”好益嘉实践队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香火鼎盛的祖庙到古朴厚重的天妃故里,从源流深厚的博物馆到指尖生花的非遗技艺,实践队成员们以青春脚步丈量千年信仰的深度,探寻海岛振兴的文化密码。
为调研“科技+文化”妈祖精神传承模式,实践队成员们来到印象妈祖如意剧场,探寻妈祖文化的多元演绎。《印象·妈祖》以妈祖生平事迹为线索,通过多个篇章演绎妈祖从凡人到女神的经历,多方面展现妈祖慈悲为怀、无私奉献的品德,弘扬“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
演出运用AR、数控雾幕系统、裸眼3D人屏互动、全息投影交互等前沿手段,实践队成员们佩戴专属定制的眼镜,可在虚拟的“灵境”与现实的舞台间自由穿越,通过手势交互实现与舞台实时互动,获得全新、全域、全感的沉浸体验。在观看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仿佛亲身经历妈祖的传奇人生,被妈祖的无私奉献所感动,深刻体会到妈祖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
在天妃故里遗址公园,实践队成员们穿过巍峨的牌坊,在青石板路中探索妈祖文化。沿着青石板路,实践队成员们来到妈祖故居,屋内陈设简朴,却弥漫着浓厚的敬仰氛围。墙壁上悬挂的画像、案几上的古籍,无不彰显妈祖的圣洁与慈悲。队员们驻足细观,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心灵深处涌起对妈祖精神的深深敬仰。
博物馆内共设有7个展厅,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实景+影视、微缩景观技术等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其中,两岸情缘厅让实践队成员们印象深刻。实践队成员们步入展厅,一张张图像映入眼帘:板桥妈祖巡安锣鼓喧天、台中市万人齐颂天上圣母真经、大甲妈绕境的万人空巷……纵使时代变迁,两岸同胞对妈祖的信仰始终如一。妈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母亲”,是两岸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是全球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和朝圣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认定妈祖祖庙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祖庙工作人员表示:“作为海内外信众共同的朝圣目的地,祖庙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北有泥人张,南有捏海人”。实践队还探访了莆田当地第一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3岁的“捏海人”黄亚棋。黄亚棋是湄洲岛汕尾村人,他热情地向实践队成员们介绍起“捏海人”这一传统技艺——以面团为材,通过揉、搓、捏、刻等技法,制作出金龙鱼、章鱼、海螺等上百种逼真的海洋生物贡品。这一技艺不仅承载着湄洲岛渔民对海洋的敬畏,更通过具象的艺术表达,延续了妈祖文化中“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实践队成员们走进妈祖书院,跟随当地传承人学习妈祖花的制作工艺,体验非遗传承的精髓,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一片花瓣的折叠、每一根花蕊的穿引,都蕴含着大家对妈祖精神的敬仰。通过亲身实践,实践队成员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深刻理解了妈祖文化中“立德、行善、大爱”的深远意义。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湄”好益嘉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湄洲岛的土地,用心感受妈祖文化的深厚底蕴,切身体会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