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校西部梦想社团宁夏梦圆队的16名学子奔赴宁夏草滩村,进行为期三周的暑期支教。自2014年至今,这支团队始终以“陪伴成长、多元赋能”为核心,通过课程创新、跨域交流、多方协作、精准帮扶等方式,持续为当地乡村教育提供支持。
课程创新:多元课程筑基础,特色活动护实践
|
|
支教队员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课程
十年支教路,团队课程体系持续优化升级。本次支教精心构建了涵盖12门主课与6门兴趣课的多元体系,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创作及生命安全等领域。
主课设计侧重拓宽视野与夯实素养,涵盖人文历史、科学探索、法律常识、心理卫生等方面。例如历史微课与非遗创作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脉络,普法与国防安全课强化公民意识,心理课与主持课则致力于培养健康心态和有效沟通能力。
兴趣课则聚焦体育、美育及生命教育,通过足球、羽毛球、表演、应急救护等课程,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与实用技能提升。
“重走长征路”活动 |
“十年陪伴”活动上,学生制作“梦想风筝” |
团队依托长征途经地的红色资源,设计一系列深度融合在地文化的特色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创新举办“丝绸之路”贸易游戏,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理解跨文明交流;开展“保护黄河水”生态实验,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科学探究行动;巧妙结合本地地名与传说,举办“哪吒闹草滩”观影与主题活动,激励勇于追梦的精神;文字节上,汉字演变动画、书法体验等环节展现中华文字魅力,增进语言理解……十年间,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已成为赋能乡村教育、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载体。
温情帮扶:精准关爱暖人心
团队以“心灵陪伴”为核心,将关怀延伸至课堂之外,为当地孩子编织成长守护网。
队员们将家访记录与在校观察相结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画像”,洞察真实需求,家访足迹遍布周边乡村。针对部分家庭贫困、亲情缺失的孩子,团队启动了“爱心一帮一”帮扶计划。该计划通过定期经济援助与情感陪护相结合的方式,由队员作为联络人,进行长期定向关怀,形成物质与情感的双线支持模式。
同时,西部梦想社团联合宁夏梦圆队共同筹集了2500元助学金,为孩子们提供支持。助学金分为5份,并通过“隐形发放”机制,由老师封装后直接送达学生家长手中,在提供实际帮助的同时,也细心呵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
此外,团队建立家校群作为“线上沟通驿站”,及时向家长分享学生的情绪变化与身体状况,形成教育合力。
多元合作:跨域交流与资源联动
|
|
为让课程更具活力,团队积极拓展合作边界,为支教注入新动能。
7月17日,队员陈哲圣、刘纪伶、申紫宁等前往厦门来疯喜剧场交流学习。喜剧人大鸟老师围绕表演课的心理、动作、语言技巧开展专项培训。此次培训让负责表演课的队员们深受启发,在支教课堂上有效引导孩子们在即兴表演环节表现出更强的参与热情与信心。
团队还专程前往张树村开展交流学习,为当地青少年带来月经健康科普讲座,帮助学生们科学认识生理健康知识,破除传统观念误区;聚焦青少年权益保护开展普法教育,以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
健康与成长相辅相成,团队联合彭阳县医院,为草滩村及周边村庄的孩子们提供包括视力筛查、心肺听诊等项目的免费健康检查,以专业服务守护儿童健康基础;同时携手泉州眼镜店,为视力存在问题的孩子免费验配眼镜,让他们重获清晰“视界”。体检结果及科学护眼建议经老师在家校群中实时同步,构建起“医院—学校—家庭”三方联动的健康守护闭环。
宣传赋能:让乡村教育被看见
在本次支教活动的文艺汇演上,彭阳县融媒体中心专程到场进行采访报道。舞台上,孩子们自信地展示了21天以来的学习成果:团体舞蹈、班歌演唱、合唱《你从未离去》等节目。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演出的精彩瞬间,更是孩子们的成长蜕变。
此前,团队深入家访的故事以及“爱心一帮一”计划也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此次文艺汇演的报道,让草滩村的教育实践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孩子的潜力与真实需求。
“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给予,而是持续的滋养。”宁夏梦圆队队长林珮绮道出了团队十年的坚持。十年来,这项事业早已从“教书”延伸至“育人”,通过心灵陪伴与资源联动,构建起赋能乡村的长效平台。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草滩村的合作,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养分。
[编辑:樊雨昕]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陈巧恩]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