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丨赛事奖金变身公益基金!我校师生团队力促青黛技艺传承

撰稿:设计与创意学院 叶文雅 陈睿娱 李恩琪  
2025-08-13
师生团队调研靛池分布情况。(摄影:计嵋埼 林思彤)  
1/6
文创产品设计(设计:陈睿娱、李恩琪、王亚雯、黄轩、陈歆妍)  
2/6
唐刚老师(右二)代表团队为黄凤舟老人(中)颁发锦旗。(摄影:陈睿娱)  
3/6
青黛印染产品展示。(摄影:叶文雅)  
4/6
唐刚老师汇报实践成果。(摄影:黄轩)  
5/6
师生团队调研靛池。(摄影:陈歆妍)  
6/6

  今年暑期,我校“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团队的15名师生又赴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在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黛乡印染工作室开展青黛文创产品设计活动,用7天的实践,勾勒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同时,团队还联合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村委会成立青黛技艺守护公益基金,用实际行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据悉,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我校“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团队的研学收益与赛事奖金。经过村干部黄镜平的精心推选以及非遗传承人黄碧红的热心协助,10位匠人凭借着在坚守非遗技艺道路上的辛勤付出,获得了这份荣誉。团队指导老师唐刚和袁华斌穿行于青黛田与老宅间,聆听匠人心声,并为10位坚守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颁发“守青黛技艺,立不朽匠心”荣誉锦旗。

  仙游青黛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千年,主要包括割蓝草、浸泡、过滤、捞渣、加灰(石灰)、打蓝、过滤、取靛七个制作步骤。我校“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团队多次深入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的青黛种植田与蓝靛池,通过详尽的田野调查与深入研究,全力协助非遗传承人黄碧红向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申报,并成功入选莆田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这一成果为古老青黛技艺的守护与焕新筑牢支撑。

  在今年暑期的实践中,师生一行深入田间地头、村落工坊开展靛池分布情况及现状调查,俯身观察百年夯土靛池、追溯历史印记。经过初步的实地勘测,他们发现,书峰乡四黄村12个自然村现存大小靛池群30余处,至少涵盖240组(522口)靛池,最大群组含137口,其中51组处于闲置荒废状态,且荒废规模正持续扩大,亟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师生一行将目光投向仙游大地上的文化瑰宝,用现代手法转译青黛文化,创新设计青黛IP形象、文创产品。他们将仙游枇杷、莆仙戏、天中万寿塔等地域符号融入青黛纹样,以年轻化设计语言打破非遗宣传的“老面孔”困境,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产生深度联结。

  实践尾声,师生一行受邀前往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进行成果展示。唐刚老师代表团队系统呈现了实践成果,从青黛技艺调研数据到创新设计方案,从非遗传承现状分析到活化路径构想,条理清晰地展现了团队深耕书峰乡的实践脉络,为后续校地协同推进青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搭建起坚实的沟通桥梁。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