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丨走进后洋村,嘉庚学子学习“四库”理念

撰稿:“嘉”乡行者实践队 佘麟洁 张雨欣  摄影:“嘉”乡行者实践队 夏敏倩 刘慕娴 张子怡  
2025-08-1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生态优先的乡村振兴模式备受关注。近日,“嘉”乡行者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周宁县后洋村,通过多维调研深入学习当地“四库”(“三库+碳库”)理念的实践路径,实地探究“林下经济”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的融合成效,力求系统了解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绿色发展助力。

展厅解码:“四库”理念启智润心

  实践队走进“‘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馆内泛黄旧照与生态数据形成鲜明对比,诉说着周宁生态的巨大变化。三十年前,周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如今已成为闽东重要的“碳库”示范基地。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队深入了解了“三库”理念。森林是水库,涵养万物;是钱库,蕴藏财富;是粮库,保障生存。如今,“三库”理念升级为“三库+碳库”理念。其中,“碳库”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全国首创的“碳汇贷”让林农的林权证变为“绿色信用卡”,将生态资源直接产生金融价值;“碳汇保险”为生态资产保驾护航。依托这一体系,生态资源正通过碳汇交易、林下经济等多元路径,持续转化为富民资本,让绿色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百姓。

书记访谈:振兴良策入耳入心

  实践队与后洋村驻村书记交流,了解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后洋村以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老村更新、养殖治理、厕所改造等,实现村民增收、环境优化、村容改善。产业发展上,以旅游业为核心,融合农业、制造业,发展庭院经济,打造IP和特色伴手礼,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民生保障和文化建设彰显人文关怀,设教育基金、开展文化活动、为老人缴医保。同时,该村坚持创新,引入运营团队,培育咖啡馆、观光小火车等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

  此次交流为实践队提供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加深了对乡村发展路径的理解,为提出针对性建议提供思路。

林场寻根:振芳精神薪火相传

  后洋村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创新打造“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实践队探访林场时看到,高大杉木下种植着金线莲、草珊瑚等名贵中药材,构建起“树上固碳、树下生金”的立体循环经济体系。杉木林履行“碳库”职责,名贵药材带来经济效益。

  “不砍树,也能富”在后洋村成为现实。科学的林下套种和错季轮作,让金线莲、草珊瑚高效产出,药材成为致富“药财”,撬动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三次到后洋村调研,并种下三棵杉树,倡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需代代接力。这三棵杉树见证理念,凝聚精神力量,激励后洋村和闽东地区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为乡村实践提供宝贵经验。

知行总结:青春智慧赋能乡村

  在周宁县后洋村的调研中,实践队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队看到后洋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活力,通过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实现村民增收。此次调研坚定了“嘉”乡行者实践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决心。他们将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更多乡村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