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庚”课堂到“金鸡”舞台!校友庄冬强凭什么做到

撰稿:学生新闻社 刘懿莹  
2025-11-24

《老蔡的奥德赛》出品人、制作人庄冬强(左二)和团队成员

  “我原本对电影领域一无所知。”人文与传播学院2011届校友庄冬强笑称与影像的结缘是场“意外”。回首自己的电影之路,他将电影梦的起点,归结为“嘉园”课堂上的两个瞬间。他说,正是这两场看似偶然的“触电”,为他推开了通往光影世界的大门。

  近日,这位曾携《歌声缘何慢半拍》《亚洲铜》等作品征战FIRST青年电影展、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资深电影人,又有新收获——由他担任出品人、制片人的电影《老蔡的奥德赛》成功获选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推优影片,在展映期间备受观众青睐。

  《老蔡的奥德赛》聚焦一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村青年老蔡,讲述他在婚育压力、经济困境与理想的冲突中艰难挣扎,试图通过创作科幻小说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而在电影之外,庄冬强则凭借着不懈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追逐并实现着自己的电影梦想。

意外“触电”:两堂选修课点燃电影梦

  提及电影梦的起点,庄冬强的思绪回到了嘉庚学院的课堂中。他透露,刚进入大学时,自己对电影的了解几乎为零。然而,在许由文老师的纪录片课上,当《最后的山神》里那个沉稳而神秘的男声旁白响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击中了他。“那节课,我突然明白原来可以用这种方式记录世界。”他说,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瞬间吸引了他,为他推开了影像世界的第一扇门。

  如果说《最后的山神》打开了认知之门,林筠老师的电影赏析课则让他找到了“想为之奋斗一生”的热爱。当《重庆森林》里王菲随着音乐在唱片店起舞,那种自由随性、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彻底颠覆了他对电影的定义:“电影不只是‘讲故事’,还能创造情绪、传递能量,甚至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

  然而,庄冬强没有急于投入拍摄,而是扎进“嘉园”的图书馆中积累知识。从大一到大三,他都雷打不动地泡在三楼电影专区,从侯孝贤的长镜头读到阿巴斯的纪实美学,逐步构建电影知识体系。

  在这段沉浸学习的时光里,一份意外的祝福为他的逐梦之路增添了温暖与力量。“有一天,一位同学突然走过来,郑重地送我一本电影书,并对我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在电影方面做出点东西。’然后她就走了,我们再也没见过面。”至今他仍不知对方姓名,却将那句鼓励刻进职业生涯。他说:“这是‘嘉庚’给我的第一份底气:总有人为你纯粹的热爱喝彩。”

倾情创作:用真实叩开行业大门

庄冬强的作品聚焦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物

  “学校敢把贵重设备交给学生,这份信任太重要了!”庄冬强至今仍感激大三那年的纪录片作业。他说,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始于这次尝试。当时,他带着从学校借到的设备回到泉州老家,将镜头对准了外公外婆的生活。这部倾注真情的作品,最终入围了由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并荣获最佳纪录片与最佳摄影的提名。“这份来自专业领域的认可,极大鼓舞了我。”庄冬强坦言,“这让我确信,我未来有潜力在这个行业里走下去。”

  “原来真诚比技巧更动人。”这次的经历也让他摸到创作法门。毕业后从央视纪录片编导到独立制片人,对于创作,他始终秉持着一份真诚,并执着坚守。无论是,以自身日记为原型创作的《海边的青春》,还是后来那些聚焦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物的作品,他都将真诚融入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故事。这些作品始终绕不开“人”这个核心。庄冬强认为,电影归根结底是生命的共鸣。就像泉州古港的帆影见证过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他的镜头记录着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被催婚的老蔡、返乡创业的青年……

  2020年,庄冬强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歌声缘何慢半拍》获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艺术探索·视觉呈现”奖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新导演单元“评审特别提及”奖;2023年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亚洲铜》入围第45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俄罗斯足迹”单元,短片《吃》入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展映单元;2025年出品的《老蔡的奥德赛》在FIRST青年电影展斩获最佳剧情长片,并在金鸡国产电影展中重点展映……

经验传承:敢想敢做敢追梦

庄冬强回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电影之路

  基于丰富的创作经验,庄冬强理解青年电影人在创作初期的自我怀疑。他认为突破关键在于找到触动人心的题材与人物,专注传递真实感受,保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纯粹心态。

  “别被‘专业门槛’吓住!”在回“嘉”分享创作经验时,面对学弟学妹的迷茫,庄冬强常提起母校的“实践哲学”:方志鑫老师让学生直接拍MV练手,许由文老师放任大家扛设备满街找选题。“‘嘉庚’给的不是标准答案,是‘敢想敢做’的胆量。”他以《老蔡的奥德赛》为例:“低成本拍长片,靠的就是在‘嘉’练出的‘无中生有’。我们用自然光代替专业灯光,找村民当群演,把生活场景变成天然片场。”

  如今每次回校,庄冬强必做两件事:去图书馆三楼坐坐,和学弟学妹挤在食堂聊创作。“看到他们眼睛发亮的样子,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他笑言回“嘉”是“充电”:“年轻人的思维能帮我打破固化,这是双向奔赴的成长。”

  谈到“嘉”,庄冬强不禁感叹:“或许这就是‘嘉’的魔力——让每个平凡的开始,都能长出不平凡的可能。”如今,他的故事,正成为“嘉园”里新的“启蒙瞬间”,等待更多追梦人续写光影传奇。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樊雨昕 陈巧恩]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