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嘉园”的小老师胡可欣(右9)和银发学员们在一起。
万物生长的春天里,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迎来了别开生面的《手机AI应用实操》课。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教师卢凌的带领下,AI&元宇宙实验室助理、我校设计与创意学院学子胡可欣首登讲台,为爷爷奶奶们带来了《AI+写作》课程。
课程围绕老年人高频需求展开:银发学员们学习用AI生成他们想要表达的一些情感和事件,比如写祝福、写生活游记,给照片配文等。为降低学习门槛,胡可欣摒弃专业术语,采用以图为主的PPT,分步骤演示操作。“第一版PPT完成后,我找了同学当听众进行了模拟授课,再根据同学的反馈总结不足点,输出给DeepSeek、豆包等几个工具互相提炼润色。”胡可欣说。
“技术也可以很温暖,关键是找到需求点。比如小胡同学带老人们用AI识读照片,生成对应的朋友圈文案或游记,就很好地切中他们日常的情感表达需要。”卢凌说,胡可欣在我校的《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中系统学习了AI产业链和应用,对“超级个体”有了初步认知。于是,她选择加入卢凌指导的AI公益项目,实践“教是最好的学”之理念。
老年大学AI公益教学项目是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AI+第二课堂”实践的重点公益项目之一,项目的社会意义远超技术普及。一方面,银发学员们通过AI增加了生活技能,如进口药品说明翻译、独立完成旅行攻略、旅行文案生成等;另一方面,我校学子在教学中强化了AI的应用能力,并对“适老化设计”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对银龄群体有了更深认识。
“老年人不需要懂算法,但要知道怎么用AI查公交、写贺卡。我们的目标是让技术‘隐形’,让便利‘可见’。”卢凌说。
据介绍,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通过打造AI&元宇宙实验室、企业家创研中心、案例研究室、孵化中心产业驿站等平台集群,为具有实践意愿的学生搭建具有产业背景和实战环境的“AI+产教融合”平台。学生们在项目实训实战中,对“超级个体”有了深入的思考,进行了可触碰、有深度、有反馈的知识实践。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