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丨传承非遗文化!他们引领儿童走进茶的奇妙世界

撰稿:“闽韵传薪”实践队 陈舒哲  摄影:“闽韵传薪”实践队 何林曼 方马超  
2025-08-18

  7月,“闽韵薪传”实践队奔赴漳浦天福,探寻百年茶香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同时向小朋友们普及茶文化知识。从校园到博物馆再到社区课堂,从古法制茶到现代工艺,队员们以脚步丈量茶乡热土,让闽南茶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绽放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包括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茶香寻脉:千年古韵映照青春传承

  7月8日,“闽韵薪传”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天福茶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

  透过玻璃展柜中陈列的历代茶具,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闽南工夫茶“务实坚守”的核心精神。在茶艺演示环节,他们不仅学习了茶器选用、水温掌控等专业知识,更在茶艺师手把手指点下,体验了完整的冲泡流程。

  “泡的是茶,更是以茶会友的处世哲学。”茶艺师的简单话语,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保存,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茶趣探秘:一叶芬芳点亮童心世界

  7月11日至12日,实践队在海沧区锦里村锦德书院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堂以“茶叶的奇妙世界”为题的福建非遗文化支教课。

  队员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拉开序幕,通过采茶舞、动画演示等形式向小朋友徐徐展开茶文化的千年画卷。小朋友们直观地了解到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到明清泡茶的演变历程。

  在“茶之韵”环节,队员通过实物展示和解说,让小朋友们认识了传统茶具及其使用方法,并现场演示了“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经典茶艺手法。

  在队员们展示标准冲泡流程之后,小朋友们动手泡茶。他们全神贯注,感受着指尖的温度、鼻尖的芬芳和眼前茶叶舞动的细微变化。当清澈的茶汤从茶海涓涓流出,注入茶杯时,一张张小脸上漾开了惊喜与满足的笑容。

茶道分享:让非遗从课堂走进家庭日常

  令人欣喜的是,非遗种子不仅在课堂中生根,更在家庭里发芽。课后,不少小朋友化身“非遗小使者”,向家长展示所学。家长反馈,孩子当起“小老师”,主动分享茶道知识,还邀请家人动手尝试。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反哺效应,让非遗从课堂走进家庭日常。

  这场与闽南茶文化的深度对话,让实践队员们解锁了一片茶叶背后的山水故事与时光韵味。整个项目以社区为舞台,以趣味课堂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把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转化为孩子们手中的惊喜,让闽南茶香在社区的烟火气里、在孩童的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