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丨深入宁德古田,嘉庚学子调研银耳产业

撰稿:“银花朵朵开”实践队 丁佳慧  摄影:“银花朵朵开”实践队 陈嘉婧  
2025-08-28

  7月19日至22日,“银花朵朵开”三下乡实践队深入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围绕当地银耳产业开展深度调研。他们通过走访销售端、种植端、数字化平台、研发机构、博物馆及企业,全方位探寻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探店寻踪:触摸银耳销售的市场温度

  7月19日,实践队走进宁德市古田县大世界市场和食用菌市场,探访多家银耳销售门店。货架上,从天然干货到即食银耳羹等深加工产品品类丰富,展现出古田银耳市场的多元供给。与店主们交流后,队员们了解到线下门店曾是银耳销售的主阵地,但受电商冲击,客流量大幅减少,经营压力加剧。不过,实体门店以品质为核心,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店主们普遍期待加强品牌建设和深加工产品推广,却面临推广资源不足的难题。此次探店,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古田银耳在市场前端的坚守与变革,触摸到了产业发展的真实动态。

走访农户:直面种植一线的困境与期盼

  7月20日,队员们深入吉巷乡北垱村和古田县城西街道宝峰村,与多户银耳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在种植户们的经验分享中,队员们发现,尽管今年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但人工成本高、市场行情低迷导致收购价下滑,种植户的收益面临考验。此外,菌种质量不稳定、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种植风险。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不过,种植户们对产业发展仍充满期待,希望获得更多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及政府对销售渠道拓宽的助力。实践队在走访中不仅洞察到银耳产业过程环节的痛点与诉求,也深切体会到了种植户们对银耳产业的深厚情感与执着。

数字平台与研发中心调研:解锁数字化与科技赋能的密码

  7月21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古田县食用菌数字大脑“福菇宝”和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探究数字化与科技创新对银耳产业的赋能作用。“福菇宝”平台整合海量菇农与企业数据,实现了交易模式革新、农业保险理赔周期压缩、价格走势精准把握等功能,但仍存在着偏远村覆盖不足、老年群体操作困难等问题。菌业研究院则在菌种资源保藏、太空育种、基质优化、技术迭代、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成果显著,其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天的调研让队员们既看到了古田银耳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中的成果,也明晰了其中潜藏的挑战与机遇。

博物馆与企业参访:见证传统与创新的交织

  7月22日,队员们先后走访古田县食用菌之都博物馆及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一场从产业历史到现代发展的调研。探访完这两家企业后,队员们看到了产业升级的不同实践:天天源的“企业+农户”模式,既保留了农户的生产主体性,又通过深加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晟农的科技种植则以全机械化、智能化操作及多渠道布局,显著提升了银耳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此次参访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古田银耳产业在传统与创新交织中前行的内在动力。

  四天的调研之旅,实践队队员们深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从业者、农户、专家等深入交流,逐步完善了对产业发展现状的认知图景,也深化了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思考。队员们也将带着此次调研的收获,继续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中,为传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