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丨寻根·守护·传新:嘉庚学子探索侨批文化

撰稿:“侨乡文脉”探索队 董依婷  摄影:“侨乡文脉”探索队 董依婷 朱槿书  
2025-08-27

  7月17日至7月26日,“侨乡文脉探索队”深入闽南侨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世界记忆遗产”侨批,足迹遍及泉州、漳州、厦门三地五处场馆,并开设校园手工课,完成了一场从历史挖掘、现状保护到创新传承的文化探索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传递或邮政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凭证的统称。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抽拉式档案柜展板

  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三个展厅中,实践队系统梳理了泉州人的移民足迹、发展历程与奉献历史。泛黄信笺上工整的毛笔字,诉说着对亲人的牵挂与“用心读书”的殷殷嘱托;斑驳的救国债券、捐款收据和兴学感谢信,无声印证着华侨支援抗战、捐资办学的赤子丹心。走进泉州侨批馆,队员们了解了侨批文化创新表达的新路径:抽拉式档案柜展板、信箱式展板、漫画作品、放大比例的纱制侨批、套印……这些创意形式为后续推动侨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转赴漳州,实践队在月港海丝馆与南风侨批馆展开深入调研。

  在月港海丝馆“天一总局”展区,讲解员向实践队介绍了旅菲华侨—郭有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庞大侨批网络——三十余个分支机构覆盖国内侨乡乃至东南亚,凭借规范化的票据系统和严格的收寄流程,开创了近代华人跨国商业机构的先河。细察封印、商号章等信用凭证,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正是“信用是金”的行业铁律与华人“一诺千金”的诚信丰碑,才支撑起了跨越百年的金融网络。馆藏“猪仔钱”、异域货币及华侨老照片,与侨批共同勾勒出海外华工的血泪奋斗史与中外文化交融图景。

林南中(中)讲解侨批相关知识

  在南风侨批馆,馆长林南中为队员们系统介绍了侨批的“前世今生”:它始于明末、盛于近代,是兼具汇款与家书功能的“银信”。凭借其珍稀性和跨国合作特质,侨批仅用四年便成功申遗。实践队还了解到了家族式侨批信局的诚信经营理念,以及“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乡”的链式移民如何塑造海外同名街区与饮食文化。听了华侨倾尽家产只为回家探亲的故事,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华侨群体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更觉保护侨批、传承记忆的责任重大。

厦门海沧档案馆工作人员为队员讲解侨批的编号工作

  在厦门海沧档案馆恒温恒湿库房内,队员们注意到繁体字、旧时简笔书法辨识困难,系统性内容解读仍是挑战。档案馆按进馆时间给侨批编号的做法,体现了基层机构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守护历史的务实智慧。深入了解档案修复及数字化流程后,队员们由衷感叹:“每一封清晰展出的侨批,背后都是守护者的匠心。”

队员们化身“小老师”,在校园内开设“侨批手工课”

  为传承历史、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队员们化身“小老师”,为我校教职工子女开设一堂“侨批手工课”。了解侨批意义后,孩子们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侨批”。队员们表示:“抽象的侨批历史变成了可触摸、可创作的情感载体,文化真正‘活’在了孩子们心中。”

  近半个月的闽南行,“侨乡文脉探索队”完成了一次对百年侨批文化的全链条探索。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方寸侨批凝结的不仅是乡愁,更是贯穿始终的“诚信”脊梁、报国赤忱与跨海文化纽带。实践队将继续以青年之力,深研文化内涵,探索活化新径,守护这些穿越烽火汪洋的“信使”。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