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赛】“嘉”的方向,就是心的方向

来源:“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2年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撰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友坤  摄影:朱鲜艳 刘明昊  手绘:学生新闻社 邓力榿
2023-01-16

  初入“嘉园”,嘉庚式融中西风格于一炉的闽南侨乡建筑特色,就令来自闽东的我大为震撼。除了宏伟建筑之外,校主陈嘉庚先生的铜像也是那么值得驻足注目:先生手持拐杖,昂首挺立,目光灼灼。单看铜像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嘉庚先生的坚毅精神,但他的故事更令我领略到其人格魅力。
 
  嘉庚先生手中的标志性拐杖有一个重大的作用:丈量。他亲自参与设计、督建的建南大会堂被认为是厦大校园内先生倾注最多心血的建筑,修建时,他经常拄着拐杖来施工现场,地板上的一块块砖曾被先生一步步丈量。嘉庚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力求亲力亲为,做到尽善尽美的人。
 
  “不忘创校育人,不求青史传名”,嘉庚先生不愿以自己的姓名为校舍命名,而是选择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令人动容。为纪念李光前先生(嘉庚先生的女婿)及南安其他捐资办学的华侨,故有“南安”;“博学、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寓意希望学生广泛学习,成为振兴中华之栋梁,同时要有诚笃、忠实的优良品德;李光前家乡梅山的旧称“芙蓉”,故有“芙蓉”;至于“丰庭”,则取自李氏宗族祖居地旧名“丰庭乡”……
 
  这两个故事虽小,却让我悟出了一丝“嘉庚精神”的深刻内涵。如《广东新语》所言,“榕,容也。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再一次瞻仰嘉庚先生的铜像,我仿佛看到了一幕榕荫众生的景象,嘉庚先生不正是如此嘛,立身为树,荫庇众生,留下了如今的“绿荫”满校。
 
 
  在这绿荫之下,“嘉园”建校近二十载,始终践行着“止于至善”的精神。在“嘉”成长的两年时间里,我有所浅显体会。
 
  这是一所有灵气的大学,霞光初现,万物生机盎然。在树与树之间快速窜动的小松鼠、想要努力抓住一缕阳光的小猫、碧波之上的并蒂莲开……我们在学校里与这些“动植物邻居”们友善相处,与他们共呼吸。在自然的课堂中,我学会了在与“邻居”们的相处中去感受生命力量,去感受美好,领悟了要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欣赏与赞扬。
 
  这是一座有锐气的学府,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在众多独立院校中独占鳌头。在软科中国大学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等排行榜中,嘉庚学院位列独立学院榜首。同时,也在参加的诸多重量级赛事里收获颇丰,是一位“大赢嘉”。看到这些得之不易的荣誉,“沉心静气,勇往直前”是我的感想。我想,不管身处人生何种时期,都要用知识沉淀自己。就算独行在长长的幽暗隧道中,看不见前路、想要放弃之时,再多想想,往前走,就会有光在等着我们。
 
  这是一个有朝气的学堂,太阳未出,人头攒动。太阳微微露面,就看到了学子们已在图书馆门前排起了长队,它便立刻为这份书香加上一些光合作用。同学们在至善广场捧起书本,朗朗书声与红耳鹎的阵阵“布匹布匹”的鸣叫声谱写着青春之歌,晨读的身影和波光粼粼的栖霞湖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青春画卷。在大学的青春岁月中,我们要赋予自己意义,给生活找到美感,给予自己充实自我与前进的动力。
 
  在“嘉”的旅程已经过半,看着熟悉的学长学姐毕业离开,我逐渐意识到我已经摆脱了学弟的身份,成长为一个可以帮助学弟学妹们的学长。我想或许这也是一种传承吧。至今我还记得在第一次来到陌生的校园、刚下校车之时,学长学姐们亲切地帮我拿行李的场景,如今我也成为帮忙搬行李的那个学长了。希望今秋,一场初遇开启之时,我能大步向前,看着学弟学妹,开心地说,“嗨,快下车,你的行李,我帮你带上!”
 
 

 
  (注:文章略有改动,本文获“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2年征文大赛三等奖。)
 
[编辑:樊雨昕]
[校对:甘丽红 陈巧恩]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