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首页   学校主页   传媒中心  

2016年4月20日第50期

我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举行

文 郑旭东 刘东方 图 阮浩威 2016-04-20

  3月30日,我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落下帷幕。管理学院张娜获特等奖,根据竞赛实施方案,她将代表我校参加于5月份举行的福建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

  此次竞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竞赛内容由教学设计(教案)、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三者权重分别为15%、80%、5%。竞赛分初赛和复赛两阶段进行。初赛由各教学单位通过随堂听课、集中观摩评审等方式进行,共选拔推荐肖飞等12位教师进入学校复赛。复赛分人文社会科学组和自然科学组同步进行,参赛教师赛前通过抽签确定出场顺序和比赛主题。

  在复赛过程中,12位教师的教学演示给评委和观摩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娜在讲授《互联网带来的商业变化》时,结合当前“互联网+”,围绕创业群体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展开阐述,还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商业模式尤其是盈利模式的变化。建筑学系谭跃则带领大家“穿越”到大唐,通过图片和视频,用故事串联起大明宫的布局特点、功能分区及功能差异……

  最终,张娜获特等奖,法学院罗芳、建筑学系谭跃获一等奖,日语系胡永红、会计与金融学院陈秋霞、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廖颖敏获二等奖,大学外语教学部蔡绵绵、音乐系黄春燕、艺术设计系庄月萍、人文与传播学院肖飞、机电工程系尤晓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一晶获三等奖。

  据悉,我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2009年开始举办,旨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文 郑旭东 图 阮浩威)
 

参赛心得

谭跃

  以前我觉得自己上课时比较有激情,语速比较快,但在比赛中看到了其他老师上课时不同的状态后,我有了另一种尝试——放慢语速说重点,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参加这样的比赛,跟更多老师直接交流,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

 

胡永红

  此次参赛,给了自己一个体验其他老师精彩授课的机会。因此,我也知晓了授课不仅要讲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而且要全程贯穿问题意识,在互动中体验智慧的碰撞交织。教育智慧的积淀需要一次次的深刻体验,体验了就值了。

 



黄春燕

  我们音乐系的课大多是小课,我上的是大课,在系里能借鉴的课比较少。这次从其他院系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上大课的经验。另外,比赛时我的PPT出现了问题,这让我感受到加强临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冠军风采

  张娜谈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看待

  “这样的比赛,让我得以观摩许多课讲得特别好的老师的课,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次参加教学竞赛,张娜说自己收获满满。

  “贴近学生”是张娜上课的特点。在此次教学竞赛中,她所选的题目、选用的例子,都比较贴近生活,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她说:“老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地更新知识库,这样才能跟学生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她每天会花一两个小时关注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时下的热门话题。

  阅读是张娜充实自己的方式之一。“我规定自己每个月看一本书。”张娜透露,她不仅看专业的书,也看人文社科类的书,“专业书可以巩固更新系统知识,其他类的书可以拓宽视野。看书,能让我有更多东西跟学生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互相推荐好书,这是张娜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她觉得,学生现在还处于成长期,正是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阅读是很容易获得一些体会的。当然,她也会让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张娜说,“这样的交流能让我知道学生关注什么,对教学有一定帮助。”

  善于分享是张娜吸引学生的地方。“不是学生喜欢什么就分享什么,而要分享能引起学生共鸣、能引起讨论的事。”张娜会和学生分享她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实用好玩的信息。她说:“我很看重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分享貌似跟课程没有关系,但是和大家的生活有关系,或者和以后工作有关系,可能对大家以后帮助很大。”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课下。”课后,张娜与学生的互动很好。“我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朋友,熟悉我的学生都叫我‘娜姐’”。学生们有困难的时候都喜欢找她。参加比赛遇到难题,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对于这些,“娜姐”总是第一时间地给予帮助。平时,她还经常鼓励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上得一门好课,跟学生聊得来,这样的老师当然受学生的欢迎。“张娜老师性格活泼开朗,上课非常轻松也有意思,一些枯燥的知识点让她一讲,我们都能听懂记住。”法学院2012级学生刘启露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呢?张娜自己解释道:“因为我是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看待。我觉得学生要全部依靠老师管理、学校管理是不合理的,学生应该做到的是自己管自己,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这样平等亲和的教学理念让张娜与学生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文 刘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