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人生的新阶段,你是否对未来感到迷茫?
11月6日,在经管大楼301教室,彭永新博士为管理学院2025级新生带来了一场以“大学生涯规划与设计DIM”为主题的生涯规划课,为新生解析大学生涯规划的“三生六涯”架构与实践方法。这是管理学院第五期“幸福讲坛”暨“伴你成长”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课程之一。
生涯规划专家彭永新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澳门大学生涯博士后、台湾师范大学生涯访问学者、厦门大学生涯讲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理事、北师大实验中学生涯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厦门大学先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涯规划”课程。
讲座开篇,彭永新介绍了该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历程:自2001年厦大开设职业规划课起,课程不断发展为如今的大学生涯规划与设计课。彭永新结合2025级新生面对的当代就业多元环境,指出“毕业后全职工作并非唯一选择”,并强调规划需从大一开始,而非等到大四才“临时抱佛脚”。
“大学生掌握DIM的理念,不仅可以将其运用到宿舍整理、学校探索等生活场景中,在未来也更能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深化亲子之间的情感共情。”那,什么是“DIM理念”?彭永新进行了详细解释——Do it myself(主动规划大学生涯),区别于指令性的DIY,DIM更强调自我责任。
结合词源与文献考证,彭永新揭示“生涯”是涵盖人生整体的中华文化概念,并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引,提出新生涯学的“天涯、地涯、人涯、物涯”宏观视角,同时聚焦个人发展的“三生六涯”架构(身涯、家涯、学涯、职涯、财涯、梦涯),建议同学们兼顾学习、身体、家庭等维度,实现全面发展。
关于规划的方法,他分享了“由远及近、倒推目标”的思路:从百年远景倒推日程表,建立动力、执行等五大系统,按周推进计划,必要时借助“重要他人”的协助;同时需拆分长期目标、识别生涯风险(高风险回避、中风险调整),并可通过九宫格、思维导图等工具让规划落地实施。
彭永新强调,大学生涯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方案,而是需要根据个人成长节奏与外部环境变化持续调整的动态过程。他鼓励同学们摒弃“等待观望”的被动心态,以“即刻行动”的姿态激活自我潜能,将今日所学的规划逻辑与实践方法融入日常,“在每一次学业探索、能力提升与自我反思中,不断校准方向、积累力量,让主动规划成为贯穿大学四年乃至人生长远发展的核心能力,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稳步前行,逐步绘就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
[编辑:樊雨昕]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陈巧恩]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