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复合型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08版:教改风采  作者:嘉闻 摄影:朱鲜艳 李思维
2022-06-13
  6月13日,《中国教育报》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题,用半版篇幅报道我校。报道以三个小标题“不俗成绩”“不为成绩”“不止成绩”,解答了一个问题——一所不满20岁的年轻大学凭借什么在全国大学生顶尖赛事中登顶,又为何能够成就“大赢嘉”的美称?
 



创办近20年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已培养了5.5万余名毕业生。摄影:朱鲜艳


“以学生为中心”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摄影:朱鲜艳


“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校训,也是每一个嘉庚人的人生态度。摄影:李思维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团队。校方供图

  2022年春天,创办19年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一举收获6个奖项,包括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及“优秀组织奖”和“进步显著奖”。就全国特等奖而言,这是学校自2009年参赛以来的首次登顶,也是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在全国特等奖名单上的罕见亮相。这是学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办学理念,立足市场需求,全力营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的教育环境结出的硕果,也是学校着力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造、创优、创业“五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印证。
 
不俗成绩
 
  30多年来,“挑战杯”赛事始终牵引推动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奋斗的亮丽风景线,是党领导下百年共青团征程的历史新篇章、中国科技走向自立自强的生动图景。2009年,创办仅6年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首次参赛就收获了福建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鼓励奖4项。此后,这所不一样的大学便开启了国赛征程,从全国三等奖到二等奖再到全国特等奖,用一级级台阶、一个个奖项夯实了业界对它的昵称:“大赢嘉”。

  除了“挑战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诸多重量级赛事都见证了嘉庚人的抢眼表现。在近6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连续6次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前列(其中5次为榜首),高居全国高校第164位。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六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居全国第181位。
 
  学科竞赛总与输赢相关,成绩就像“开在高高树上的花”,直观显见。但恰如诗人海子所写:“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成绩,要看“花”,更要看“果”,甚至可以说,最终要透过“花”看“果”。这“果”指的就是人才质量。办学19年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树立了“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品牌形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2018年,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月薪调查报告》《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晋升调查报告》中,学校毕业生平均月薪和毕业生晋升总监级高管人员占比都居于福建省综合性大学前列。
 
不为成绩
 
  “所谓挑战,是超越自我极限,是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渴望。人生应勇于突破,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早在2013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生参加“挑战杯”首次获得国家奖项时,学校就深度解读了参与竞赛的意义,“‘挑战杯’竞赛与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致的,比起其他赛事,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覆盖面广,需要有效结合各个专业,跨学科组队,有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学术科研、专业技术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挑战精神。”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看来,积极参与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类竞赛,所获成绩可以说是“锦”上添的“花”,学校始终坚定把握的“锦”则是办学理念与培养成效。
 
  换句话说,参赛和成绩,意在检验与反馈——检验办学理念与培养成效,反馈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完善的部分。如果把人才比作高校的“产品”,那么,“适销对路”就是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2003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创办伊始就明确提出,对人才要素的界定和需求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能力的培养。这一认知像准绳一样,稳稳地描绘出一所不一样的大学的发展图景。
 
  为此,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思路从最初的“以有效教学见长”发展为现在的“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前瞻性地将“双创”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地校企协同建设,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带来的是更高质量的能力培育和更活跃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受益者。”学校表示,这是一个良性的、螺旋上升的循环。现在再看赛场上能赢、社会上受欢迎的嘉庚人,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源自大学基因的必然。
 
不止成绩
 
  此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登顶“挑战杯”竞赛的项目是学校国际商务学院连智华教授参与指导的“‘微腐败’对乡村营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参与该项目的10余名学生历经三年多时间,走访5个省份的182个村,累计调研1151个样本,形成个案546例,首次构建了学术领域乡村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意思的是,喜讯传来,令连智华津津乐道的并非成绩,而是“小朱再也不是那个怯生生、有点社交恐惧症的小男生了”。
 
  连智华口中的“小朱”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学校国际商务学院学子朱伟铭。“刚进组时,很多调研方法他尚未掌握,基本上是跟着学长学姐‘下乡’、再‘下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安静的小男生被‘磨’成了稳定健谈的研究者,克服了社交恐惧、文献积累不足、思维逻辑松散、语言含糊不清等种种问题。现在,无论是省赛还是国赛,朱伟铭都是该团队的主讲人。三年中,他的成长令人欣喜。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比赛过程中的成长和充实所带来的获得感,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赛的结果。”连智华说。通过参赛,在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中适应不确定性、突破自我、收获成长,才是真正让人欣喜的。
 
  这种“突破”与“成长”不仅发生在小朱身上,更是一批又一批像小朱一样的嘉庚人身上的“印记”。毕业15年、在世界TOP100企业从市场专员奋斗到团队销售经理的校友李艺娟说:“‘止于至善’的校训给了我稳稳立足于社会的前行力量。”全国劳动模范连俊说:“母校的校训很好。毕业10年来,我养成了‘干中学、学中练’的习惯,在‘止于至善’的引领下成长为港口技术骨干。”正在东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何育汶说:“无论身在哪里,总是难忘‘嘉’时光,现在的我来源于‘嘉’的历练。”
 
  “大学是一个人智慧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全面学习各种生命的智慧。这些智慧的习得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躺赢’是不可能的。”这是校长王瑞芳对学子的入学寄语,鼓舞嘉庚人“不用扬鞭自奋蹄”,沉心静气,勇往直前。
 
  (嘉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