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支团队,近220名学子,他们的寒假“返家乡”挺有料

撰稿:校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 徐一铭  摄影:各寒假社会实践队  
2022-02-18

  横跨东西江山,纵深南北乡情。刚刚过去的寒假,我校组建44支实践团队,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百年”为实践主题,组织近220名学生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将线下实践与线上“云调研”“云实践”相结合,用新媒体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姿态展现青春风采,筑梦百年新征程。
 
“四史”引路,勇挑新时代重担


“筑梦古田——红色文化推介会筑梦”实践队在古田会议遗址合照
 
  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今年寒假,全校共有16支实践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专项实践,在“历史文化坐标系”与“时代精神坐标系”中汲取中国自信的力量。
 
  岁月无言,革命有声。机电工程学院“筑梦古田——红色文化推介会筑梦”实践队已是第二次前往古田会议遗址,重走革命路,感悟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研修班学员组建的“马研班‘红点’”实践队则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访队员家乡的红色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红色传承”实践队走进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深刻了解新四军在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铁军精神”,领略粟裕和谭震林两位大将的英勇先进事迹。平潮实验小学实践队把“党史教育微课堂”活动开进小学里,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抗战精神传递给小朋友,引导小朋友学党史,悟初心。
 
扎根基层,劳动青春最闪耀
 
  让梦想照进现实,用行动成就未来。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积极引导下,不少嘉庚学子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投身社区治理、创新文明实践等社会热点,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既“识民情”又“做实事”。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山河岁月”实践队在淮北市相山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当地生态环境局进行座谈,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的深远意义;“云采采”实践队前往厦门百拓粮油食品公司等企业,深入观察食品制造加工业、物流企业在采购、运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沉浸式体验工厂劳动;设计与创意学院“浓情彩绘”实践队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探索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该实践队还通过设计手绘的方式参与当地乡村两个微景观项目“耕读园”和“福林渡槽”的策划、建设,持续跟踪至落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蓝碳劳动”小分队进行取样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蓝碳劳动”小分队以专业技能为依托,赴九龙江流域以及海沧湾沿岸等地开展红树林的枝茎叶和土样采集、水体以及水生物的观察取样、海岸边土样收集活动。队员们通过GPS工具箱进行经纬度定位后,带着水桶、泥土分层采集器等采样工具投身到实践中,累计收集泥土、红树林、水样、牡蛎壳等有关样本52种。
 
心系民生,家乡风韵总关情


“同路人”小分队探索袁家村风情
 
  新时代的家乡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从村容村貌到民宿民风,嘉庚学子充分利用寒假社会实践,结合新媒体的微记录、轻传播、社交化的特点,通过相机观察和记录美丽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户,歌颂新时期百姓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
 

“民风文脉,建设新潮”实践队进行了解民生访谈
 
  人文与传播学院“民风文脉,建设新潮”实践队通过对漳浦县的地域文化考察,认识闽南一带县域文化与民生建设的发展现状。从古雷新港城到漳浦府前街,再到赤岭畲族乡,实践队队员体会着新时代生活风韵,领略闽南城乡图景;土木工程学院“同路人”小分队则来到袁家村,追寻记忆中的“河湟印象”,以古戏楼为楔,老作坊作伴,旧茶楼对影,细嗅人间烟火,感悟颇深。
 
  “每一个家乡产业的背后,都浇灌有无数的汗水和岁月。”实践队队员葛洋说道。他所在的“四舍五入”实践队对家乡特色产业进行了调研走访,从不同维度探究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趋势。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练就过硬本领,用奋斗点燃梦想,用实践放飞青春。社会实践已然成为嘉庚学子求真知,长真才的广阔舞台。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