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野派”!丁真的世界有珍珠,卓玛的世界有条路

撰稿:学生新闻社 樊雨昕  摄影:学生新闻社 顾凌子  
2020-12-16

  藏族小伙丁真火了!
 
  当人们在热议这位“甜野男孩”时,也将目光看向了他所在的藏区。丁真的家乡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就这样逐渐为人们所知晓。除了理塘所在的川西高原之外,藏区还有很多这样被“藏起来”的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便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美景的“圣地”,咱“嘉”有位“甜野女孩”,就来自这里。她就是会计与金融学院2018级学子鲁茸卓玛。
 
  在藏语里,“鲁茸”代表着聪慧、美好,“卓玛”寓意着度母、女神。人如其名,鲁茸卓玛便是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孩。
 
成长之路,又甜又野!
 

 
  卓玛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州府香格里拉长大,“那里几乎可以满足你对藏族文化的一切想象!那里有传统的藏族古村落、茂密的原始森林、瓦蓝的天空和若隐若现的雪山、随风飘荡的经幡……”说起迪庆的山水人文,卓玛眼里闪烁的光芒、嘴角羞涩的笑容,尤为动人。
 
  人们对藏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们住在很美的地方,喝着酥油茶,说着藏语,能骑马唱歌,会跳舞喝酒。然而,在卓玛心中,那里的人们,有着环境与民族文化造就的纯真与狂野,与生俱来。
 
  “藏族其实是个勤快的民族,上进且能吃苦。我们的‘野’,与其说是一种特性,不如称之为一种信仰,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这样的民族信仰,天生能承载住藏民们的“野性”,无论是在大草原上赛马摔跤,还是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拼搏奋斗,藏民们的“野”中也带着“甜”。“这种信仰并不是说要求我们去做什么,而是限制我们不要去做什么。比如说,内心要柔软,不能害别人,要对别人好。”
 
  卓玛很喜欢徒步。每年,卓玛和她的家人都会徒步去放生,为他人祈福,既表达对自然、对土地的感恩,又寄托对家人、对他人的祝福。她很享受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光,也很喜爱藏族的传统文化。当然,卓玛也喜欢独处,在小世界里去思考自己的事情。她每天都会写日记,从初中写到现在。“只要喜欢,就可以坚持下去。”卓玛觉得自己是个很随性又很坚定的人,“太随性了就会变成任性,这也不好。”
 
  甜野的她说,“要去尝试新事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要对自己的下一步或者人生路负点责任。”
 
和家,共同筑“天路”!
 

 
  “丁真的爆红,我是挺意外的,不过也很感激他的出现。他的爆红,让更多人关注扶贫,真好!”
 
  卓玛说,无论是日益新潮的藏袍,还是日渐蜕变的迪庆,时代发展的洪流都已在这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迪庆有着足够吸引人的魅力,然而交通、住宿条件等基础设施如果跟不上的话,那么也挺遗憾的。”就像大多数藏民和喜爱这片土地的人一样,卓玛期待着这里能够与外面的世界接壤,但又害怕商业化过度了,破坏了原有的资源。因此,她十分愿意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筑好一条神奇的“天路”,将现有的资源转换为财富,在保护的同时去发展。
 
  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如何做到脱贫不返贫呢?卓玛经常从身为党员的父母口中听到许多扶贫工作背后的不易。在她看来,自然条件恶劣是贫困的基本原因,可人的观念往往是贫困的根源,只有把人教育好,才能实现永久地脱贫。
 
   “我想当老师。如果可以,我想回家乡当一名老师。”卓玛愿意成为这样的一条“路”,为藏区孩子们铺就一条更宽广的路。喜欢分享,想接触年轻人,让自己的思想不断更新,她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觉得藏区的孩子们也应该去更大的地方看看,他们该拥有的,不止是别人眼里的“诗和远方”。
 
  对迪庆、对理塘、对藏区而言,这样一条沟通外界的“路”,无疑可以让它们被看见,带来更多的机会,也可以让这里的人走出去,看看藏区之外的世界。
 
  据悉,通往香格里拉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均在建设中。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藏区孩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卓玛想做的,不仅是带藏区的孩子们走出去,更是将藏族的传统文化带出向外面的世界,“希望这条‘天路’能带领迪庆走向更好的未来”。
 
  卓玛说,她愿意陪她的家乡慢慢长大。
 
和“嘉”,一起走花路!
 

 
  “当初报考志愿的时候就想着,我一定要去东南沿海的城市,嘉庚学院很好,我就来了。”卓玛的父母很支持她的想法,他们希望卓玛可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到香格里拉之外、迪庆州之外、云南之外……因此卓玛在昆明读完高中,于2018年来到了“嘉园”。
 
  你会骑马去上学吗?你会讲藏语吗?你每顿饭只喝酥油茶、吃牦牛肉吗……在和同学、朋友的交流中,卓玛免不了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她总是耐心地解释:“藏区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发展较好的地方已与大城市别无二致,骑马只有在农村或是草原上才能见到呢……”因为地域差异较大,刚入学时,卓玛在饮食上确实有些不习惯,“我喜欢酸甜、酸辣口味,但闽南饮食较清淡,刚开始我会经常让父母寄家乡的美食,但很快,我也接受了闽南的美食。”她不忘透露,“迪庆有很多美食,我们的生活也逐渐现代化,不是每顿饭都只喝酥油茶、吃牦牛肉啦!”。
 
  虽然从小就被当记者的母亲纠正过发音,但卓玛的普通话难免有一些口音,这曾让她不够自信。入学之后,这份不自信渐渐地消失了,她说,“很庆幸,大家对我更多的只是善意的好奇,而不是偏见或是恶意”。独特的地域差异让卓玛有机会在将藏文化传播给他人的同时,接触到更多元的世界。
 
  “嘉园”丰富的课程提升了卓玛的学识。在与来自五湖四湖的“嘉”人的相处中,她增长了见识。更外向、更爱分享、更有冲劲……成长的痕迹就这样悄悄降临。入学以来,卓玛愈发坚定,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无论如何都会努力去争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老师,她不断地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获得奖学金、尝试学习更多新技能、努力练好普通话……多元且有内涵的大学生活让她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用太着急,但也不能停下。”她的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在“嘉”的日子里,卓玛也收获了满满的爱。“嘉”里有几十名藏族“嘉”人,“刚开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带我们一起吃过饭,后来,老师们也经常会关心我们,也会不定期地关注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父母给了卓玛来“嘉”的机会,“嘉园”为卓玛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卓玛的父母希望她可以在“嘉”好好“修炼”,“‘明天’,是个美丽灿烂而辉映着五光十色的迷人字样,愿女儿可以踏踏实实地向着她的目标努力奋进!”
 
  未来,卓玛想和“嘉园”一起走花路!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