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札记】郭子琦 :希望毕业后能扎根基层,真正读懂农村这部大书

撰稿:法学院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 郭子琦  
2020-08-11

我(右一)跟随扶贫工作队走访陈奶奶家(郭子琦供图)。
 
  跟随扶贫工作队,两天走访9家曾经的贫困户。作为我校“向阳”扶贫攻坚调查队的代表,暑假期间,我前往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东马坊乡进行有关精准扶贫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在海拔2200多米的水桑坡村,我从驻村干部那儿了解到,该村气候寒冷,自然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无任何矿产资源,再加上种植的莜麦、大豆、土豆等作物产量低,百姓收入低微。这样一个村,不管是走旅游扶贫路子还是靠产业扶贫都不具优势,因此,他们选择了搬迁扶贫这条出路。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底该村开始进行集体搬迁。
 
  搬迁后,村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比如住房有保障,易地搬迁住房为新建搬迁房(无危房);村民所入住的社区接入县城自来水,可以喝上干净安全的水,实现了城镇化、社区化。另外,该村搬迁后还利用宁武县城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引导村民就近就业。
 
  在辉顺沟村,我跟随扶贫工作队走访曾经的贫困户。74岁的陈奶奶,老伴去世早,子女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她的生活和身体都不太理想。近几年来,由于享受国家低保、医保,再加上有下乡扶贫的村医定期为她体检,肉、蛋、奶供应充足,老人家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最终脱贫。
 
  还有一位叫做陈二喜的村民,他借助村两委的支持和退耕还林的所得补助,承包了村里的毛尖茶种植地并养殖了兔子,靠养殖和种植脱贫。他由衷为国家的好政策点赞,表示绝对不再返贫。
 
  他们是当地百姓生活的缩影,而我从中看到了农村的巨变和脱贫攻坚的成果,这令我十分震撼。我认识到,扶贫工作绝对不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绝对不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农民也绝对不可能靠“耍嘴皮子”就能彻底脱贫。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扶贫的政策、物质的供给只是“外因”,贫困群众的觉悟才是彻底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只有将志气、信心真正树到农民的心坎上,内因、外因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懒惰致贫的土壤,从骨子里挖掉“等”“靠”的消极落后思想,才能树立“戴穷帽可耻,摘穷帽光荣”的新风尚。
 
  脑袋富了,口袋才能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工作的结束。我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有机会扎根基层,深入农村工作、锻炼,与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真正读懂农村、社会这部大书。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