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携来“渔管家” 助力养殖户

来源:闽南日报 第6版:教育专刊·关注  本报记者 陈晓云 通讯员 陈巧恩
2018-07-27

  进入暑假以来,闽南一带的水产养殖池就出现了一些带着“白匣子”的大学生。听说过“黑匣子”,一种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那么,“白匣子”是什么?
 
  原来,这是厦大嘉庚学院的大学生为渔民们研发的神器——“渔管家”。
 
  对养殖池里的虾兵蟹将鱼司令们来说,外形呈白匣子状的“渔管家”就是一位靠谱的“管家”——24小时贴身守护,水温合不合适、氧气够不够、“饭菜”香不香……它全盯着呢,一有异常,立刻警报。
 
  7月19日到20日,“渔管家”团队成员前往漳州市诏安县洪洲村和外凤村进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走访了当地育苗厂商、鱼虾养殖户、螃蟹养殖户等20多家水产养殖户,与养殖户交流分享研发成果。
 
  “‘渔管家’是一款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远程监控氧气机、送料机、水泵及水下4G摄像头开闭的新型水产养殖监控系统。”该校“渔管家”研发团队成员、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郑诚告诉记者。简单来说,有了“渔管家”,养殖户刷刷手机(App客户端)就可以查看增氧机的运行情况,还可以远程操控增氧机的开关。
 
  郑诚说,以往渔民为了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增氧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几乎要24小时守在养殖现场,有养殖户反映曾经因为没能及时发现增氧机故障,导致两亩虾池里的虾缺氧,损失10多万元。也正因为这点,让他们产生了研发“渔管家”的想法。
 
  “这次我们到达首站诏安县的洪洲村,与养殖户进行了深入访谈,参观了解到白鲈鱼、白虾、鲍鱼等养殖过程,养殖户还详细介绍了供氧系统及增氧设备装置的运作。”郑诚说,在投入研发之前,他们就利用假期,到闽南一带水产养殖集中的村镇走访、了解。“要先进行社会调研,通过渔民对于水产养殖经验的分享,进一步了解当地水产养殖模式,并从中进行更好的研发。”
 
  “社会调查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研发。”郑诚说,从萌生想法到成品落地,大概花了半年时间,“期间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一项发明专利——《基于GPRS的水产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基于GPRS的水产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一种基于Zigbee和GPRS的水产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基于WiFi物联网和4G通讯的水产养殖增氧设备被监控系统》。”
 
  “这次来,我们也带来产品,让渔民进行‘体验’。”郑诚说,最后他们与4家育苗厂商和11家渔户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渔民表示此类产品的远程监控、自动报警功能,为他们的水产养殖生产提高了便利性,节约了时间成本。“作为有志助力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自发地将知识、技术和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用创新创业思维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陈晓云 通讯员 陈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