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校友故事】首届毕业生陈加典:四载大学时光铺垫二十载“媒体梦”

撰稿: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学生助理 赖玲玉 陈静雯  摄影: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学生助理 王睿  
2017-11-01


谈起大学生活,陈加典滔滔不绝,表示值得好好回味的情景有许多。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这所美丽的校园……”这是陪伴在“嘉”人身边的校园广播《新闻频道》栏目的片头。十多年了,这个片头不曾改变,只因为它柔和、优美、有诗意,总能勾起“嘉”人对“嘉”的点滴情怀。
 
  和这个片头一样保持不变的还有,它的制作者、目前就职于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的我校首届毕业生陈加典对媒体行业的热爱。毕业至今的十年时间里,他在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成长、蜕变,从见习记者变成资深媒体人,演绎了媒体人的风采。
 
天道酬勤造就获奖无数
 

近期,我校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学生助理拜访了陈加典,听他讲述“媒体人”的故事。

  如今,“互联网+”大潮流造就了全媒体融合方兴未艾的局面,这对媒体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拓展综合能力。早在十年前,也就是刚毕业时,陈加典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十年时间里,他主动申请到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的不同部门工作,做过文字编辑、记者、视频编导、播音主持等职务。现在,陈加典能写新闻稿、会播音主持、懂得拍照摄像,俨然是个“媒体通”。
 
  陈加典说:“这就是我的目标,我希望在媒体行业的不同工种中挑战自我,补充未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融媒体能力’。”他同时强调,在从事不同工作中,保持“所到之处应有改变”的心态很重要,“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特点和意义,‘所到之处应有改变’就是要积极思考,吸收改进,开拓创新,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这是陈加典的手机,里面记录了数百条关于学习和工作计划的备忘录。
 
  工作十年来,陈加典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学习;二是提前制定每天的工作安排。打开他的手机,里面有数百条备忘录,记录了他每天的工作安排以及近期要学习的材料。他说:“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媒体行业的工作内容更新变化快,读者口味多元化发展,媒体人尤其害怕停止学习。”
 
  正是有这样的坚持和努力,十年间,陈加典独创或参与创作的新闻作品拿到了许多奖项:新闻专题《儿子让九旬老母亲与牛同住 情何以堪》获得2008年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类一等奖、2008年厦门市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类一等奖;短纪录片《林北水的鳄鱼屿》获得2011年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11年厦门市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类二等奖;短纪录片《滇藏自驾游》获得2012年福建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二等奖;短纪录片《一个都不能少》获得2013年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短纪录片《美丽海沧》获得2013年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新闻专题《聚焦领秀城》获得2015年厦门新闻奖电视类二等奖。
 
十年回首感恩前行
 

大学期间,刚20岁出头的陈加典注重培养和锻炼媒体行业的工作能力。(资料图)

  学广告学专业的陈加典是如何走上媒体行业的呢?这一切得从他加入的大学生新闻社说起。
 
  2005年12月,大学生新闻社成立,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校级学生组织之一。经过选拔,有拍照、录像、播音功底的陈加典脱颖而出,出任大学生新闻社第一届社长。陈加典表示,那时候,微信还没有诞生,QQ正流行,他们完全没有新媒体的概念。当时的大学生新闻社下设写作组、摄影组、播音组、视频制作组四个小组,社员只有二三十人。(注:目前大学生新闻社下设办公室、采写部、摄影部、影视部、美编部、电台部、厦小嘉新媒体工作室7个部门,人员维持在300人左右。)
 
  “当然,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团结、有干劲。”回忆起那段时光,陈加典滔滔不绝。他说,值得回味的情景有很多,比如大伙扛着各种专业的拍摄机器,穿梭在校园里,别人就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再比如录完校园广播节目后,大伙走在深夜的校园道路上,有说有笑,虽然累,但都期待着第二天自己的声音能够给全校师生带去欢乐……
 
  陈加典坦言,加入大学生新闻社系统锻炼了他的摄影、摄像、播音方面的能力,为日后从事媒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拥有出色的媒体素养,大四那年,黄品冠个人音乐会在学校举办,负责跟进对接音乐会的陈加典被音乐会工作人员发现,毕业后被推荐到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工作。
 
  确切地说,陈加典开始他的“媒体梦”是从高中开始的,至今快20年了。他说坚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首先要做的是耐住寂寞。“在坚持过程中,大家难免会碰到低谷和瓶颈,我建议大家可以在兴趣与工作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放松、调节自我,同时也为工作提供灵感。”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