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赛决赛圆满落幕 我院4支队伍齐获金奖

撰稿:学生新闻社 董榕华 章唯琦 梁智欢  摄影:学生新闻社 李盼煌 郑月玲 林亮 王诗卉 郝媛 卢之华 许祎明  
2014-06-07
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现场  
1/9
参赛选手陈述自己的创业计划  
2/9
参赛选手向评委展示产品  
3/9
评委提问  
4/9
我院参赛队伍“厦门游盛网络有限公司”获金奖  
5/9
我院参赛队伍“唯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金奖  
6/9
我院参赛队伍“新纤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金奖  
7/9
我院参赛队伍“远航责任有限公司”获金奖  
8/9
颁奖  
9/9

  6月6日,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我院顺利举行。来自厦门大学等10所高校的36支队伍进行激烈的对决。最终,赛事评选出25件金奖作品,我院4支参赛队伍的作品齐获金奖。

项目多样化,参赛团队各具特色

  参赛团队带来的36件参赛作品项目多样化,涉及服务、环保、医学、化工等多个领域。在这些作品中,拥有国家专利、项目支持、论文论证等知识产权“干货”的项目比比皆是,有些项目已进入实际创业阶段。不仅如此,服务类项目还富有人文关怀精神,比如,福建农林大学的“上杭县残疾人大学生(青年)创业园”是全国第一个以残疾人大学生命名的民办创业园,该团队共有14名大学生,其中4名为残疾人。

  整齐的服装、流畅的讲解、默契的配合……在10分钟的选手陈述环节中,各参赛队伍展现出各自最好的状态。

  厦门大学的团队在这个环节中别具创意,“厦门家宁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情景剧的方式介绍自己的项目,“青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上台就宣布这是他们的新闻发布会,“安特凯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医生”与“癌症患者”的一问一答让人印象深刻。

  我院参赛团队凭借着创新的思维和精彩的表现给评委组与观摩团留下了极佳的印象。比如,“远航有限责任公司”是A组第一支上台展示的团队,该团队以得体的形象和有力的团队合作赢得了评委的称赞:“作为第一支上场的团队,可以说是抽到了下下签,可是该团队却表现得很好,宣讲很有气势。”

评委点评犀利,参赛选手收获多多

  “卖产品不如卖专利,卖专利不如卖服务”、“你们的产品真像你们说的那么好,怎么还会缺少资金呢,不然就是你们的销售方式不对”……类似这样的犀利点评在评委提问环节中频现。评委们从最现实的资金来源、收益、竞争力、产品缺点等问题质询参赛团队,并且针对各参赛团队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评委会主任陈明森指出:“比赛中评委比较关注的是项目有没有可行性和有没有创新这两个问题。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次更关注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时的技术门槛不要太高,所选择的项目一定要可行,一定要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不仅能得到评委的指导,又能与其他团队进行交流,对于参赛团队来说在比赛中收获多多。集美大学“肽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傅剑波表示:“通过‘挑战杯’比赛使我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这是一场实战演练而不是纸上谈兵。”我院“远航有限责任公司”的郑凯彬表示:“通过与其他团队的交流和评委老师的指导,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很骄傲代表母校参加省赛,在学校主场作战觉得特别亲切。”

别样颁奖典礼,嘉宾赞我院很用心

  当天晚上,一场别样精彩的闭幕式及颁奖典礼在主楼群三号楼大报告厅举行。动听的歌曲、曼妙的舞姿,嘉庚学子的精彩表演为此次比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省政协副主席薛卫民,省科协巡视员陈永红,团省委副书记兰明尚,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省“挑战杯”竞赛评委会主任陈明森,省学联主席王薇薇和我院全体院领导参加了颁奖典礼。

  最终,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14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厦门大学“厦门市酷派达斯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福州大学“福州市鼓楼区阡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25支参赛队伍获得金奖。我院四支进入决赛的队伍“远航有限责任公司”、“厦门游盛网络有限公司”、“厦门市唯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纤维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斩获佳绩,全部获得金奖。此外,典礼上还颁发了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专科组金奖。

  “你们的接待很热情,为这次‘挑战杯’的顺利举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代表评委会向你们表示感谢。”陈明森在接受采访中如是说。不仅是评委,此次比赛也给参赛团队和观摩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福建师范大学的黄剑老师表示:“从我们一下车,就感受到嘉庚学院的用心服务。现场很有秩序,比赛很成功。”

  对于此次比赛,王瑞芳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学生满意、来宾满意就是最好的评价。在这次历时5个月的比赛中,学子们的创业智慧和创新精神令我们印象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闭幕式绝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能量饱满、充满爆发力的新起点。”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