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大学生如何练就“一专多能”

来源:光明日报 第06版:教科新闻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珊珊 本报记者 马跃华
2016-07-13

  不久前,在2016年“创青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参赛的20件作品全部获奖。在这项考验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赛事上,厦大嘉庚学院获奖质量和数量位列参赛高校前茅。

  长期以来,厦大嘉庚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的藩篱,引导学生跨院系组合参赛搭档等措施,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

给足“空间”

  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厦大嘉庚学院把更多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2008年,厦大嘉庚学院首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定为6:4,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定为5:5;2013-2014学年,厦大嘉庚学院再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应不低于40%,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应不高于55%。拓宽学生修读课程的自主空间,这是厦大嘉庚学院十年内先后两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原则。

  此外,厦大嘉庚学院还规定学生参与的学术科研、学术竞赛、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均可依照学校规定转换为技能选修课学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曹爱萍和小伙伴合作的项目“活性炭纳米铁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评估”成功入选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按时完成项目后,她和小伙伴都获得了4个技能选修课学分。拿到学分后,曹爱萍感慨地说:“用参加项目的方式获得的学分其实比上课花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但这样的实践更能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

拆除“藩篱”

  今年4月,厦大嘉庚学院将原有的会计系与财政金融系合并,成立会计与金融学院。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合并,是将传统的系转换成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会计与金融学院院长黄梅贵说:“以会计学教研室为例,除了会计专业的老师外,还配备了税务、财政、金融及财务管理专业的老师。这样能够促使老师之间进行跨专业的学习、交流,从而带动学生的跨专业学习。”

  厦大嘉庚学院副院长戴一峰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校致力于为师生打造一个更加开阔有效的学术平台。在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调整学术组织架构,就是希望能够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的藩篱,促使各个学科专业开展更多的交流,使师生在更大的平台上学习与创新。

  由系与系之间的合并,到系“升级”为院,厦大嘉庚学院正在打造一个互相融合、促进发展的平台。不久前,厦大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宣布成立。厦大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说,由系到院,对于环科师生来说,科研平台变大了,这样有利于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中。

撮合“达人”

  厦大嘉庚学院学生郑欣与小伙伴研发了一款运动APP软件,打算参加第九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组队时,却发现缺一名财务人员。在学工部、团委老师的推荐下,他找到了该校会计与金融学院学生刘俊鹏。双方一拍即合,组成团队,完善创业计划,一举拿下“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组队参赛是厦大嘉庚学院学生成为多面手的重要渠道。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陈志航萌发了设计智能婴儿车的好点子,于是,他通过各种途径寻觅了一群来自各个专业的得力“助手”。在团队中,环科专业的同学负责实验设计与执行,通信工程专业的同学负责硬件制作和APP开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做建模和设计。陈志航说,在合作中,大家互相学习,不仅团队合作能力增加了,也学到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最终,这辆婴儿车获得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并入围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由智能婴儿车衍生的创业项目还获得2016年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30万元资助。

  (本报通讯员 李珊珊 本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