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有约】校友“芋头”分享成长经历

撰稿: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学生助理 姬鹏  
2016-04-14

  她是成都一家青年旅舍的经营者,是尼泊尔地震草根志愿者队发起人,是王瑞芳院长在2015年毕业典礼上所说的那个勇于追求“真我”的女孩,是深受朋友喜欢的“芋头”,是她自己口中的野路子姑娘。这位真性情的“嘉”人就是2014届国际经贸系校友郭玉。一路走来,她身上发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近日,在第三期“‘嘉’人有约”微访谈中,她与大家细说尼泊尔之旅,分享野路子姑娘的成长故事。50多名“嘉”人参加了此次微访谈。

  “‘嘉’人有约”微访谈是我校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3月10日推出的一档线上节目。节目通过微信群,邀请我校校友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分享和交流,包括嘉宾分享、主持人访谈、随机提问三个环节。

看更远的地方,体验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郭玉现在在成都经营着一家青年旅舍。为了给更多的年轻人、背包客提供一个像家一样的住处,她平时主要做的就是打扫和整理旅社,做一些手工。她觉得,虽然这些事情都很琐碎,但是可以在琐碎里面找出路。郭玉在经营旅社时,喜欢与学生游客交谈,因为那种感觉很亲切,让她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

  对于母校,郭玉有很深的感情。这样深厚的感情,与她的大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大学期间,她曾任大学生新闻社副社长、采写部部长。因为校园记者的身份,她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自己的母校,了解王院长对学生关爱的许多细微举措。郭玉坦言:“嘉庚是我特别的青春身份证。所有在‘嘉’的日子,都是难忘的回忆。”

  在谈到未来时,郭玉说:“我们现在不要谈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来”。她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脚踏实地,努力赚钱,为了将来能去更多的地方,去游学,去体验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学习更多有意思的技能。

遭遇车祸,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

  谈完了现状,郭玉和大家分享了在尼泊尔的经历。

  第一次前往尼泊尔,在回国的途中,郭玉遭遇了严重的车祸。那次车祸,她与死神擦肩而过,面部严重受伤,缝了12针。这对一位20多岁的女孩来说,可是很大的打击。但当医生告诉她实情时,坚强的“芋头”反而和医生开起了玩笑。医生称她“比尼泊尔的文身还美丽”。

  住院期间,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想与她家里人联系,让家人能够来尼泊尔照顾她。但郭玉反复请求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不要告诉她的父母,“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我也不想父母再为我而担心。”于是,她独自在医院里进行康复,尽管语言不通,没有什么亲人,身体受着重伤,但她仍然坚强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她说:“当时,很多人来帮助我,有尼泊尔人也有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那时候,我就想着一定要再去一次尼泊尔。”

生命是一场轮回,感恩自己曾遭受的苦难

  2015年3月,郭玉再次踏上了尼泊尔之旅。在她看来,生命是一场轮回,那次车祸让她感受更多,领悟更多,她想再走一遍自己当时走过的那条路。

  或许正如郭玉所说,尼泊尔并不适合她。当她再次到达尼泊尔的一个月后,尼泊尔发生了8.1级大地震。地震给尼泊尔带来了巨大破坏。身边的人选择以各种方式逃离尼泊尔,但她留了下来,在红十字会做一名翻译,帮助当地的人们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她还成了草根志愿者队的发起人,起早贪黑,用募捐、义卖等筹集来的钱款换成必需的物品,送进需要帮助的村庄和孤儿院。

  很快地,郭玉的事迹被央视所报道,登上许多媒体的版面,但她并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因为在她身边有许多像她这样的人在努力帮助灾民。当同学们争相提问为何她会有这样的勇气留在地震灾区时,郭玉表示:“是心中的信念告诉我,可以在这里做很多事,帮助更多的人。为什么要走?”

  谈到在尼泊尔灾后救援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时,郭玉表示自己被灾难中人们的乐观、坚强、诚实所感动。“尽管地震给当地人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但他们仍积极乐观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他们感恩自己的亲人仍然健在,积极投身接下来的震后重建工作。在领取救济时也坦然相对,不多领取一份东西,也不领取自己所不需要的。”

  访谈的最后,郭玉告诉大家当志愿者并不难,“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能力去做,而是愿不愿意去做。其实,将平时不用的东西,捐给偏远地区有需要的人们,那也是一种慈善”。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相关链接:

  【优秀校友】尼泊尔地震草根志愿者队发起人郭玉:趁着年轻勇敢折腾生命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