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嘉庚学院”系列报道之二

[厦门日报]“硬邦邦”的基础设施充满“柔情似水”的关怀

厦大嘉庚学院面向市场办学,使学生获得“物有所值”的教育

来源:厦门日报 第6版:都市新闻  文/通讯员 李艳敏 图/朱鲜艳
2012-07-10

【核心提示】

  最近,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官方微博发布的一条消息让学生们倍感贴心:“教务系统手机Android客户端正式开放下载使用。”安装成功后,嘉庚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到自己的课程表、考试安排、考试成绩等,甚至还可以用手机进行英语四六级报名。

  微博名为“四条眉毛的罗小斌”的学生转发此条微博并回复道:“嘉庚对学生太好了。”

  “学生是否从中受益”是嘉庚学院完善办学条件的一条基本准则,作为一所主要靠学生学费收入运营的学校,嘉庚学院一直在努力做到:花好每一分钱,使学生获得“物有所值”的教育。

  文/通讯员 李艳敏 图/朱鲜艳


倾听学生“发言” 完善办学条件

  “感谢朱崇实校长和王瑞芳院长,我提的这个建议,居然变成真的了,泪奔啊!”这个“泪奔”的同学是法学院09级学生张开源。2011年10月,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到漳州校区与嘉庚学院学生开展“校长有约”活动。会上,张开源向朱崇实提出了在风雨球馆运动易受天气影响的问题。

  他坦言,他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不过,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却把它当成一回事,学院立即投入25万元为风雨球馆加装了铝合金窗。

  事实上,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是嘉庚学院的一种习惯。学生有各种的“发言”渠道,例如,院长与学生对话会、系主任与学生对话会、院长信箱、学院网站留言板等。

  嘉庚学院在“倾听”中一点一滴地完善办学条件,让“硬邦邦”的硬件设施充满了“柔情似水”的人文关怀。

  厦大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朱蝶莹发现,哪个地方有被人踩出来的小路,过不了几天,学院就会在这里修建一条真正的小路,方便师生行走。正是在民意的助推下,湖中的荒芜小岛成功变身为校园新景观,舒适的休闲设施为学子提供了晨读、交流的好场所;考研学生有了专门的自习教室……

  有些事,学生没有想到的,学院也替学子想到了。2008年,嘉庚学院开始为教师提供独立办公室,这一举动当时被有些人称作“奢侈”。可正是因为这一方独立空间的打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却大大增强了。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朱盈蓓老师的办公室,经常是“门庭若市”。学生们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喜欢找她聊天、倾诉。

  朱盈蓓注意到很多学生一进办公室都有一个动作:关门,她说,教室是公开的,独立办公室是一种半开放的状态。或许就需要有这么一个港湾,来保护学生的这种细微又敏感的心理。朱盈蓓表示自己非常享受这种和学生密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 


嘉庚学院努力完善办学条件,使学生获得“物有所值”的教育。


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是嘉庚学院的习惯。

面向市场办学  传授实用技能

  2011年,一条关于嘉庚学院教学电脑选用“苹果”的微博非常火爆,嘉庚学院再一次被贴上了“贵族化”的标签。其实早在2006年,新闻传播系和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就已经在使用这些苹果电脑了。为这两个系的学生配备这样高端的电脑,完全是“面向市场办学”理念指导下的产物。

  教授广电专业课程的厦大嘉庚学院方志鑫老师说,“如果两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一个只会用PC机进行视频编辑,而另一个PC机、苹果机都会用,那么显然后者更有市场竞争力。”

  2010届毕业生陈勃说起苹果机房,称其为大学时的“第二宿舍”,“平时上课、剪片,全都泡在那里”。良好的设备环境帮助他实现了技能上的快速发展,现在他与人合伙创办了自己的传媒公司。

  曾获得过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的2011届毕业生朱振达也把自己当初所在的电子工程系单片机实验室称为“第二宿舍”。这个实验室是嘉庚学院建立的第一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除了苹果机房、单片机实验室,嘉庚学院还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建设各类的实验、实训场所,并在建设的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业界需求,基本满足了各学科专业实施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学子搭设了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桥梁。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因其完善、合理的实验室配套还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读研的嘉庚学院09届校友李诗芸说,“嘉庚学院是一座桥梁,校园在这头,社会在那头。她把知识、技能交给我们,然后将我们托付给社会。”


嘉庚学院为学生搭设了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桥梁。